于成鈞一行人,是清晨進的京城。
一隊人馬才過護城河,踏進城門,便為眼前的熱鬧景象給驚呆了。
京中所居的百姓,似是盡皆出來了,萬人空巷,擠在街上,比肩接踵,舉袖成云,你挨我蹭,吵吵嚷嚷,卻偏偏又將街道中央讓了出來,好似正在等待著什么人到來。
于成鈞等人才進入城中,那城門樓上便有眼尖的喊道“肅親王回來啦”
街上的百姓,似是就在等這一刻,一聞此言頓時便涌了上來,滿口嚷著“英雄”“義士”等詞。甚還有人,激動難抑,就跪倒在路邊朝著于成鈞等人,咚咚的磕起頭來。
草頭百姓,大多不通文墨,口里的言辭未免就有些荒唐,但那質樸之情,卻令人動容。
于成鈞卻被這情形弄得愣了個當場,不由自主的身側的羅子陵道“子陵,這到底是”
而那一向冷峻多智的羅子陵,竟也納罕不已,說不出話來。
燕朝自定國至今,已歷經七代。
許是承平太久,這原本尚武的皇朝到了近些年,竟興起了重文輕武的風氣。
明樂帝自身便極愛詩詞歌賦,常以風流雅士自居,甚而于朝廷各有司外另設了一處官署,名翰墨司,設正官常侍一人,余者皆為待召。
這翰墨司并無別用,只專門撰寫詩詞,譜以艷曲,以娛天子耳目。
如此,倒還不算什么。
只是某年科考,出了一件奇事。
有一名舉子在場中替人捉刀,被巡視擒住,原是要治罪的。然那時恰逢明樂帝駕臨,聽聞此事,便下旨將人押到御前問話。
這人身犯舞弊罪條,到了皇帝座前卻是不懼不慌,口若懸河,侃侃而談。
明樂帝見他言辭不俗出口成誦,有意試他,指著身側的御前宮女,令他以此為題,寫賦一篇,并以一炷香為限。
這人雖貪財,才情倒是高的,不過片刻功夫,便撰寫出一篇文風濃艷的宮娥賦來。
這篇文章送到御前,正投所好。明樂帝讀過,便大為感慨才子一位,殺之可惜,便將他留了下來,罰他入了翰墨司做了個待召,將功折罪。
此人身犯律法,卻不止沒被降罪,反倒平白得了個官職。雖說這官名有些不大好聽,但普天下的讀書人含辛茹苦不就為此么
如此一來,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盛焉。
滿朝便刮起了這股子重文輕武的風氣,便也波及民間,乃至于各處書院私塾教起課來,正經的學問做不好也不算要緊,能做出風流詩篇便算本事。畢竟,科考上不去,還能遞詩詞卷子到翰墨司去不是
燕朝重文輕武,及至于民間百姓亦推崇文人才子,而不待見武人。
故此,于成鈞同羅子陵,雖在邊關立下赫赫戰功,卻也不曾承望回到京城竟能受到百姓的夾道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