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楊雪、千箐以及何昊三人隨同葉華著手參加電子展的事情,搬入商都中心大廈后再次召開了一場會議。
議題就是公司的主打產品計算全息設備該朝哪個方向商業化的問題,計算全息影像技術的應用太廣泛了,可以說計算機的應用有多廣泛,hd技術的應就有多廣泛,凡是要應用到顯示屏幕的產品都是計算全息設備可以拓展的應用市場,區別不過是直接應用市場或潛在應用市場。
不過這也只是證明全息影像技術未來的廣闊前景,真實的情況還得實事求是,海岸線科技盡管手握一項足以重新定義下一個十年的消費級電子產品的技術,可畢竟是一家初創科技公司開局啊,要市場沒市場、要知名度也沒有知名度、要資本也沒有資本。
葉華在考慮公司本身的狀況和當下已有硬件技術水平,劉文昂提出的搞全息移動設備這點被他否掉了,現在的硬件水平達不到,海岸線科技本身也沒有資本做硬件開發,開發全息移動設備太難了,那意味著要把全息主機從行李箱那么大變成手機那么大,那就要自己研發硬件科技了。
最后決定暫時不做個人全息移動設備,這個肯定是要做的,移動設備的市場那么大,看看市場上多如牛毛的手機品牌,再看看蘋果公司的利潤和他破萬億美元的恐怖市值,沒有理由不進軍移動電子產品市場。
但不是現在,除非葉華愿意接受資本的風險投資,大規模融資,獲得第一筆資金做硬件研發,做市場,這是需要十幾億乃至幾十億規模的融資才能搞起來,拿自己的對公司的股份也會稀釋到可能只有30左右。
接受風險投資意味著弱化對海岸線科技的掌控,葉華是一個很有掌控欲望的人,最敏感那些被資本踢出局的創始人,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一些公司的創始人被資本踢出局的還少么?
那么就只能靠自己的第一桶金來實現了,葉華掌握了核心科技,可以說有恃無恐,一點也不著急,沒有錢可以慢慢拓展步步為營,沒必要一兩年之內就要成為巨頭。
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掌握核心科技才是王道。
葉華直接拍板給計算全息的第一個商業級應用定位在了電影市場,全息影像就是要取代實體屏幕的,那么就從取代最大的電影巨幕開始。
可以說,越是小型化技術含量越高,葉華不需要做硬件開發,依托現有的硬件技術能夠實現,而且電影院場地足夠大,又不是個人消費級產品,意味著客戶是企業級市場而非個人消費級市場,商業化相對更容易。
畢竟,幾萬塊買臺手機,普通大眾沒幾個人會有購買欲望,而電影院是屬于盈利的場所,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
既然把初步商業化定位在了電影市場,去參展就得選一些與電影有關的內容,最終團隊一致同意選擇《阿凡達》這部電影進行轉碼。
這就是計算全息技術的好處了,數字電影可以通過軟件工具進行數字計算全息轉碼,至于實現它的關鍵,自然是無所不能的計算編程和算法了,這個轉碼工具葉華一個人就可以輕松的開發出來。
《阿凡達》這部電影的知名度自然不用說了,全球取得了近30億美元的票房,簡直跟搶錢沒什么區別,至今牢牢穩坐在全球票房榜首,除了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也在電影史上是具備里程碑意義的影響,從《阿凡達》開始正式打開了3d電影工業的蓬勃發展。
葉華決定讓全息影像率先在電影市場商業化,對于電影工業而言,絕對又是一次革命性的觀影升級,選擇《阿凡達》自然也帶有這層特殊的寓意。
隨著時間的推移,年度全球電子展如期臨近,而葉華帶著他的團隊都信心滿滿,準備在電子展上竭力搞個大新聞。
……
(ps:求推薦票、收藏哇u·ェ·u,另外感謝今天的幾位兄弟姐妹的打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