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線公司目前的賬面資金有將近6500個億,但公司同時又負債達到8000億的龐大規模,不過這筆錢葉華不是欠銀行的,這一點很重要,而是欠各大廠商老板的,可以說現在的hc供應鏈上的各大主要廠商都是海岸線公司名義上的債主,葉華欠了幾百上千家公司的錢。
因為,海岸線公司把hc的外包訂單全都甩出去了,但錢沒到位,換句話說各大hc供應鏈上的廠商都是自己先投錢去生產、供貨,沒錢的工廠老板們都去銀行借錢。
賊精賊精的葉華不見任何一個銀行家也不然公司的高管見面,然后銀行家們無奈,只好去給hc供應鏈上的廠商們放貸,海岸線公司完美的把風險轉移了。
要注意的是,那幾百上千個老板們只是葉華名義上的債主,按照合同上的協議條款,要說清楚就復雜了去。
簡單來說,一旦發生hc銷售撲街了,而各大供應鏈死命生產的貨可能就會自己囤積在倉庫里,海岸線公司不會埋單,但是工廠老板們承受這個風險得到的條件就是,如果海岸線公司為市場供貨一套hc設備,那就必須要用原來供應商的貨,而不允許找新的合作伙伴,直到最初簽合同時的交易量全部完成交易為止。
但這不管怎么說,這份合約對于海岸線公司來說制約太小了,hc要是大賣大家都好,但要是萬一撲街了,海岸線公司只會按照市場吃掉多少hc,就吃掉多少廠商的貨,然后根據貨量交款。
可以說,hc各大供應鏈上的廠商是承受了巨大的風險,同時這筆風險又會承擔在銀行身上,萬億市場規模的銷售環節出問題了,銀行一抽貸,這些廠商絕對是要死去活來。
然后銀行也非常難受。
工廠老板沒錢,因為錢全投進去了,銀行肯定不會要貨,只會要錢的!
銀行也得哭天喊地慌的要死,hc供應鏈太大了,銀行要見勢不妙抽貸,可就是幾百上千家廠商直接破產倒閉,直接和間接受到牽連的可就是數千家大大小小的企業啊,那得影響多少就業崗位?
銀行能不慌嗎?
真到那種時候,銀行能做的只會硬著頭皮借更多的錢出去,承受更大的風險,欠銀行錢少,銀行是大爺,欠銀行錢太多了,債主就是銀行的大爺了。
銀行也是冒著巨大的風險,但這里的利益太大了,幾千個億的資金缺口啊!
這筆貨款業務是任何一家商業銀行看到了,都會被深深吸引得完全走不動路,而且單獨一兩家還吃不下,也不敢吃,真吃了,吃下多少就要擔當多少風險,萬一出事而央媽又見死不救不救,鐵定破產清算。
好在這一切,隨著hc爆賣,幾千個老板心中懸著的石頭落下來了,各大銀行也都長長的松了口氣。
接下來不用擔心了,風頭已過,只要坐等數錢就完事了,而且銀行家們現在更加放得開了,大筆揮舞鈔票貨款給那些廠商,只要聽到前來貸款的老板說是hc的供貨商確認無誤之后直接放款,因為已經不怕這筆投資會成為壞賬、爛賬了,最黑暗的那段時間已經徹底過去,未來的前景一片明朗,投出去100賺錢,各大銀行的風險評估機構都把hc的這筆貨款業務評為大優的投資項目。
如果要打個爽度階梯的話,海岸線公司無疑在階梯的最上面最爽的那個,因為承擔的風險最小又是最大的贏家,名義負債8000多億不付一筆利息費用,其次是銀行,最后是各大廠商了。
現在局勢明朗了,工廠老板們都不慌了,但還是有一點很不爽葉華,因為按照與海岸線公司簽訂的供貨合同,78應收賬款要在三年后結算,三年后海岸線才會把這筆錢以尾款的形式匯給各大供應商。
一周后,海岸線公司如約給各大供應鏈的廠商支付總數1855個億的首款,這筆錢均攤下去,比較大的供應商只有三四個億,小的能獲得八九千萬,不到一千萬的首款,這點錢各大廠商連給工人發放工資都付不起。
但這筆錢其實主要用來支付給銀行利息的,然后他們還得繼續找銀行借更多的錢,因為沒有錢,只能找銀行貸款,設備更新花了一大筆錢,工人的工資不能拖欠,別說拖欠三年,拖三個月估計就是極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