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的說就像平面印刷工藝,一旦確定架構方案,只要原材料充足,刷刷刷的放量生產就完事了。
而蝕刻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干刻,一種是濕刻,這次中微半導體提供的就是第二種蝕刻方案。
顧名思義,濕刻就是過程中有水的加入,將上面經過光刻的晶圓與特定的化學溶液進行反應,去掉不需要的部分,剩下的便是電路結構了。
而干刻目前還沒有實現商業量產,其原理是通過等離子體替代化學溶液,取出不需要的錫圓部分。
中微半導體也是csac俱樂部聯盟體系中的核心成員之一,也是很興奮,因為從葉華這里獲得了強大的理論技術支持,等離子蝕刻商業化已經是未來可期。
調制完畢之后,葉華在身前劃出一道全息面板,輸出一串指令光刻機開始自動化運作。所謂自動化控制,便是從基板的上載下載,曝光時長和循環都是通過程序來控制的。
接下來的時間,要生產34種不同功能的的芯片,而構成一臺hc機器內部集成正好是34種不同的芯片,基本都是由上游的供應商來提供,英特爾公司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
可見半導體產業之難,不亞于上青天。
從一點也不難看出,想要讓hc擺脫外國集成電路廠商的依賴,葉華必須要牽頭把csac搞出來,光是靠海岸線公司一家,即便他開了掛也不可能在半年之內搞定,沒有個五年時間是絕對做不到hc硬件完全自給自產自足,即便做到了必然攤上壟斷官司,先豐納米必然面臨分拆的局面,甚至海岸線集團都會被分拆。
但是有了csac這個體系之后就不一樣了,葉華搞定了具體的技術壁壘,在接下里的一到兩個月之內,要生產總共34種不同類別功能各異的芯片樣品,由各大csac體系內的集成電路廠商們拿到自己的份額進行ic設計,赫然便是hc所需的芯片組件,做到百分之百國產化供應。
有人說國產電子設備典型如手機都是組裝,而這一次的火力打擊點就是hc,理由是芯片、內存等等都是源自于上游的供應商,而且是海外供應商,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很少,所以海岸線不過是一家組裝廠。
其實這種說法蠻搞笑的,如果按照這種說法,不僅僅是海岸線是組裝廠,蘋果也是組裝廠,蘋果手機需要三星、高通這些企業供貨,還用了華為的技術,兩家公司的營收不相上下,即便利潤也在伯仲之間,組裝廠會這么值錢?
接下來的時間,葉華就在這個微電子的研發與生產中心準備好待上一段時間,萬事開頭難,第一臺全部由國產芯片構成的hc機至關重要,時間真的不多了。
整個csac在他的帶領下,各司其職,用著他們自己都難以想象的速度推動著高端芯片國產化之路的顛覆式蛻變,每一個csac體系內的成員現在都仿佛在做夢一般,仿佛太容易,容易到不切實際,但又知道這不是夢。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