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世界技術成熟的無線輸電方式主要是「電磁感應式」與「諧振式」兩種。
第一種電磁感應式,與電力系統中常用的變壓器原理類似,目前使用電磁感應傳遞電能的產品有諸如電動牙刷、手機、相機等小型化便攜式電產品,由充電底座對其進行無線充電。智能手機無線充電噱頭其實就是這個,工作原理就是電能發射線圈安裝在充電底座內,接收線圈則安裝在電子設備中。
第二種諧振式無線輸電,與無線通訊原理類似,其發送端諧振回路的電磁波全方位開放式彌漫整個空間,接收端回路諧振在特定的頻率上,從而實現能量的傳遞。但其存在電磁輻射,傳輸功率越大,距離越遠,效率越低,輻射也越嚴重。
而葉華果斷的摒棄了當前研究前沿的這兩種技術手段,甚至都沒有在此基礎上改進,因為作用不大。
他選擇的是一種全新的無線輸電技術——太赫茲耦合共振原理。
核心技術點就是太赫茲!
據說尼古拉·特斯拉的記憶超群,可以記下整本書并且能夠隨意背誦,能夠在大腦中設想出整個設備的樣子,然后在不寫下任何東西的情況下,構造出這個設備。
如今的葉華同樣具備這樣的能力,而且他比特斯拉擁有更強大的全息輔助系統,這無疑能夠極大的提高技術開發效率,縮短一項開發時長周期。
想要開發出基于太赫茲耦合共振技術的無線輸電設備,需要搞定的技術點也很多,不夸張的說,搞定這套無線輸電設備,能讓葉華從中獲得好幾個諾貝爾獎。
實際上在錫烯材料的應用技術突破,這里就蘊含著諾貝爾獎級別的技術突破,而且科學界對葉華得獎的呼聲越來越高,但諾貝爾獎評選機構依舊比較審慎,很多科學技術的突破,可能要經過十幾年甚至更久才被認定評獎,諾貝爾獎在自然科學這一領域還是很有權威性的。
至于經濟學獎、和平獎之類的看看就好。
再一個讓諾貝爾獎機構有點無奈的是,從各方面連看,葉華對諾貝爾獎的興趣缺缺。
……
太赫茲耦合共振技術,在這當中有太多的技術空白了。
首先一個就是太赫茲(thz),在電磁波譜中有一段尚未被人類有效認識和利用的真空地帶,其頻率范圍為100ghz~10thz,位于微波和紅外輻射之間,即所謂的“太赫茲空隙”。
太赫茲在早期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名稱,在光學領域被成為紅外,在電子學領域,又稱為亞毫米波、超微波等。
葉華想要搞太赫茲耦合共振技術,首先得搞定太赫茲這個技術點。
目前還沒有哪個機構或材料公司能夠制作高功率便攜式連續可調的并且成本較低的thz發射源,以及滿足現實要求的濾光片,另外也沒有能夠在常溫下直接探測太赫茲射線的被動式探測器。
葉華要用太赫茲,這些他必須得搞出來。
而無線輸電必須用太赫茲電磁波,其它波頻輻射對人體是或多或少有害的,但太赫茲釋放的能量很小,不會在人體內產生有害的光致電離,所以,相比較x射線,太赫茲射線才能真正意義上進入人們的生活當中。
不然誰敢用?對人體有巨大輻射傷害的產品連上市的可能性都沒有。
電磁波的強度隨著距離的衰減是呈指數衰減的,頻率越高,傷害越大,頻率低,電磁波的能量小,穿透人體的時候吸收的能量如果不足以使得分子或原子的電子電離,幾乎不會有傷害。
但像x射線,就有電離作用,長期照射就會損害細胞電性,使細胞找到破壞、病變、致癌。
因為水對電磁波的吸收很大,而人體有70的水分,但空氣中的電磁輻射量很小,有些波段的電磁波,如非常熱的太赫茲電磁波,與人體內的有機物和大分子的只有震動相近,輻射量小,幾乎無害。
毫無疑問是無線輸電的絕佳選擇。
葉華把所需要的器材清單都發給了采購部,在等待的一周時期里,他也沒閑著,利用全息輔助系統制作設計圖紙。
他雖然能夠在大腦中設想出整個設備的樣子,并且在不寫下任何數據的情況下,精準的構造出這個設備。
但一個人的效率未免太低了,他還想更快,那就需要團隊協助。
葉華如果一個人干就如同經典計算機只能一個一個來,而把設計圖紙搗騰出來,然后組建團隊把圖紙分發下去,就如同量子計算機一樣,并行處理,效率大增。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