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缺鹽,缺到什么地步?
官員和軍官若是在發放俸祿的時候發上一袋兒鹽,比他們領了金銀都要高興。
之前朱元璋日子過得憋屈,處于四戰之地的他,連個出海口都找不到,產鹽之地都控制在張士誠手里,朱元璋處處受制于人,每年大量的財富都被張士誠搜刮走。
這讓小心眼的朱元璋為此事記恨了許久,一旦有了機會,拿下淮安,即便是割肉,也心甘情愿的給朱振。
朱元璋清楚朱振生財有道,將淮安給了朱振,以后他再也不用為吃鹽的事情發愁了。
另外,因為北元實施了變態的鹽政,將鹽戶編戶齊民,實施類似匠戶的制度,這些鹽戶要世世代代為國家生產鹽不說,官府還讓這些百姓聽命于若干個團,同時又在包稅制和鹽引法之間搖擺不定,國家拿走的錢財有限,而這些百姓得到的收入更加有限,衣不蔽體,一日三餐也難以保障,但是卻富裕了很多豪紳。
而經過張士誠控制的淮安,不僅沒有任何好的變化,反而因為張士誠的綏靖媾和,讓那些豪商搜刮了更多的利益,整體實力更加強大,這也導致各方勢力在這里盤根錯節,儼然成為一塊私地。
朱振想要控制淮安,自然要先從鹽入手。
這叫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水天相連,別說一眼,千眼萬眼都望不到盡頭,此時的大海沒有后世的那么多的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放眼望去是看不到盡頭的深藍色。
朱振的隊伍在經歷了數日的奔波之后,終于來到了繁忙的淮安鹽場。
別看因為前些時日的戰事,整個淮安上下都處于一種極其緊張的狀態,但是鹽商依然沒有減少對鹽戶的剝削。
海邊兒到處都是煮鹽的百姓,站立高坡之處,遠遠眺望,之間錯落有致的二十余處鹽場,塵煙滾滾,百姓們衣衫襤褸,皮膚黝黑,面上覆著腌臜的面巾,迎著海風,辛苦煮鹽。
元朝開始有曬鹽一說,但是卻并沒有在淮安推廣,而且最初始的曬鹽技術,并不是跳躍式的,曬出來的鹽并沒有煮出來的鹽好。
這導致淮安的鹽場依然是煮鹽,而且原材料薪柴,明顯成為一個龐大的行業。
從山坡向身后眺望,來來往往看不到盡頭的,全都是用大車拉著薪柴的車隊。
茹太素身為知識分子,并未似朱振將心思放在百姓身上,而是對大山大河別有一番感觸。
是啊,除了朱振這種上一次飛機坐膩了,戰艦坐煩了,天空海洋早就見慣不慣的人物,任何一個人第一次見識到大海的時候,都會升起一股別樣的情緒。
那是一種神奇的偉力,讓人沉迷、贊嘆,卻又想去征服它,唯有大英雄,胸襟遼闊無邊,方能氣吞山河,包容四海!“聽聞爵爺也是文筆超凡的人物,如今面朝大海,讓人忍不住心潮澎湃,如何不學一番建安魏武,賦詩一首,以作留念呢?”
王玉落也從馬車里下來了,她雖然在淮安有段時間了,但一向深居簡出,來海邊游玩,同樣是第一次!當她看到廣袤的大海,內心也是異常的激動。
此言一出,眾人立刻齊聲稱贊,就連端木雨荷的一雙大眼睛里都充滿了期待的神色。
自己的夫君貌似很久沒有寫下些讓自己心情激動的文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