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面真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了。
本來只是個簡單的開學報名,此時卻弄的跟個趕大集一樣。
“三郎,這么多人都要送孩子來進學,我粗略算了下,起碼得有上千孩子,咱們根本收不下,太多了。”
剛晉升為藍溪書院山長的楊夫子既是興奮,又是發愁的對李逍說道,這么多人愿意送孩子來他這讀書,他是十分高興的。可孩子太多,又讓人發愁了。
“是太多了,咱們本來只準備兩個班教三四十個孩子的,現在這么多人,根本容不下。”李逍也是無奈的嘆氣道。
這年頭,能辦教育其實是非常有名望的事情,在魏晉南北朝甚至到隋唐此時,教育權其實都掌握在那些士族手里的,朝廷官府的官學不論規模還是質量,甚至都遠不及地方的這些士族。
一般人誰有那個能力開學堂?就算有錢也不行,這得有名望有資本。
好在到如今,這種情況要稍好一些,特別是當造紙術和筆墨等制造技術的進步,以及天下統一的格局變化,讓官學大為發展,民間私學也不如過去那些保守封閉。
但說到底,這依然是一個很燒錢的事情,同時一個學堂要得到認可,也得有一定的聲望才行。
李家的藍溪書院,去年才算草創,今年才算正式開張,但卻能得到這么多人的認可,一來想來讀書的主要以附近的普通農夫佃戶等鄉民為主,以一些小地主為輔,二來也是李家本就是地方名望,再又有如今跟長安貴人的親近,這才有如今的場面。
不論哪個年代的人,不論哪個階層的人,其實都是渴望知識的。
只不過,在過去,知識其實被少數階層壟斷,魏晉以來,南北動蕩,戰爭頻繁,知識學術更是如此,造就了五姓七家這樣的關東士族豪門,也造就了王謝蕭陳等江南華族。
大唐立國已到第三代皇帝,幾十年的恢復生產,天下安定,社會不再動蕩,尤其是在隋朝時設立的科舉制度越來越被重視的情況下,讀書已經成為天下有識之士的共識,哪怕是販夫走卒,也一樣渴望讀書。
藍田是畿縣,藍溪雖說是在山里,但處于出關的要道,這里向來經濟好,民風強,百姓的見識也強。
有機會讀書,誰不抓住,尤其是去年李家學堂收的那幾十個孩子,小半年時間,就已經學的很不錯的情況下,更是讓許多人相信這個新辦的藍溪書院的前景。
“書院沒那么多教室,也沒那么多書桌,更沒那么多先生。”身為山長,楊夫子想多收些書生,但也知道辦學很費錢,更別說現在書院其實就他一個正經先生,他想教也教不過來。
“教室不夠,書桌不夠,倒可以擠一擠,兩個孩子一張書桌,五六十個孩子甚至七八十個孩子一個班都可以。倒是先生不足,這是關鍵。我們總不能收了人家的孩子進來,卻誤人子弟的。”李逍道。
這時候教書的方式比較自由,甚至一個班多數沒幾個孩子,許多學堂私塾甚至根本沒有什么分年級分班的說法,不管多大的孩子都在一個教室里讀書,先生則根本孩子的年紀以及讀書進度分別教授,這跟后世的那種普遍大班級制的教學方式完全不同。
李逍倒覺得用大班制也行,可關鍵還是得有先生。
“一個班就算教一百個,可我們也只能教上兩個班啊。”楊老夫子道。雖然他對于一個班一百學生,覺得根本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