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逍是個行動派,想到就做。
酒坊、醫館、飯店,還有藥酒鋪幾塊帳上的現金除了留下少部份用做運轉,其余的都被李逍抽了出來。
幾處的掌柜都親自帶著伙計押著錢回來,一箱箱的錢搬進莊院大廳,擺在地上。
楊先生和趙大夫清點,婉娘和李貞則分別記賬。
李逍這幾天有點上火,正喝著自己泡的魚腥草加金銀花泡制的涼茶,這兩種草藥加了點甘草和蔗糖,喝起來又清涼又甜,不比王老吉加多寶差。
“想不到這么多錢。”
家里伙計們忙著把一箱箱錢倒出來,重新清點。每一千枚銅錢重新串上一串新繩,然后碼好。
串好的銅錢黃澄澄,碼起來堆的跟個小山一樣。
趙先生也驚嘆不已,去年他們連一串錢都沒有,平日吃喝都成問題,整日被逼債,愁的不得了。
而如今,這錢已經能堆成小山。
這還僅是李家的副業,畢竟李家是正經地主,農才是他們的身份。
“最近生意越來越好了。”李逍驚嘆之余,倒是很快平靜下來。雖然一堆堆的銅錢看起來相當壯觀,但其實真說起來也不算多的。
一千枚銅錢一大串,足足六斤四兩,但那也不過一貫錢,得好幾串錢才能買的起一頭牛。
對于后世用慣了銀行卡,甚至是手機支付的人來說,錢其實都成了一串數字符號,直觀的印象極少了。平日里用現金本就少,大額支付更不會有誰背上一大捆錢,買房買車幾十萬上百萬,也都是銀行轉賬,輸一串數字而已。
“這里大概有多少?”
“將近兩千貫,應當沒錯。”趙大夫對了眼賬本。如今李家,趙先生既是醫館掌柜,又是李家外院的管家,而楊先生則是書院的山長,兼著外院的賬房。兩人各有分工,錢這一塊,基本上是楊先生管賬,趙先生管事。
內院的婉娘和李貞,則相當于內管事和內帳戶,相當于出納、保管。
李家的錢物都要經過趙大夫和楊先生,但最后進出庫房都要經過婉娘和李貞。
李逍更多的是當個甩手掌柜,看看賬本就行,具體的不管。
“兩千多貫有點少啊。”李逍道。
楊先生聽的直酸牙,這還少啊,這才多少時日呢,這完全就是李家的外快副業啊。
這么點時間,就抽來了兩千貫錢啊,這還不是全部呢。
“是有點少啊,我打算多買點牛的,既然應承了公主,那就得把這事情做好。八百戶封戶,有牛者很少,多少都無牛。我想干脆多買點牛來,分到各戶喂養。”
“起碼,得買個五百頭牛吧,要是錢夠,買上一千頭最好。”
聽到李逍的大手筆,趙先生他們都有點直吸氣。
一千頭牛啊,還是能耕種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