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聽的不耐煩了。
“朕不問你這個,朕是想問你,如果朝廷也要發行債券,你覺得可行嗎?”
臥槽,原來是這個啊,李逍心想。
朝廷發債券,這當然是可行的,不過怕就怕朝廷沒信用啊。我發債券,你老王不買,我也能找到人買,畢竟發行的不多,而且我老李那也是有信用的,畢竟堂堂大唐的貴族爵爺。
“陛下為何想發債券呢,又想發多少?”
李治手里把玩著李記債券,一邊道,“東征雖然進展還算順利,但估計會是一場持久戰,如今宰相們提議讓程咬金在遼東屯田,一邊打仗一邊種田。還提議讓薛仁貴和蘇烈也在百濟屯田,這場仗不知道何時能休。”
他本來還期望薛仁貴他們水師入百濟后,能夠攻城拔地所向披糜,快速滅掉百濟呢。但現在情況表明,百濟也并不全是軟柿子。
北線的遼東戰場,高句麗人大軍云集依靠千里山城防線,死死守住遼河一線。而程咬金雖統率大軍,但朝廷有令,并不想跟高句麗人在遼東硬碰硬。這支大軍只是為了牽制高句麗主力,雖說不用打仗,但大軍駐扎遼東,每日耗費也是巨大,哪怕不打仗,但也不能撤回,否則高句麗人必然調大軍南下百濟,夾擊薛蘇二將。
打仗是最費錢的,尤其還是這種動員十幾萬大軍的大戰,還是遠出國門的戰爭。
前方流水般的耗費錢糧,而偏偏今年夏收,關隴、山南等地因旱災導致歉收,許多地方甚至直接絕收。
許多州縣都請求調拔糧食救災。
太府寺左藏里的錢,還有司農寺太倉里的糧食,那是越來越少了。
“朕打算發行一百萬貫債券,募集錢帛然后買糧用于遼東做戰和賑濟災民。”
一百萬貫,皇帝的胃口挺大。
現在長安米價都達到斗米五十文了,價格比較驚人,算是自貞觀四年來,長安米價的新高。
一貫錢現在只能買兩石米,一百萬貫,可以買二百萬石米。不過募集來的錢還得用于給軍隊發賞賜辦武器衣裝等,不可能全用來買米。
買了米,也還得有運輸的耗費。
但有個比較實際的問題,一百萬貫可不是小數目,向誰募集呢?
李治早想好了這個問題,他想的比較簡單,攤派啊。貴族官員按品級認購,而商人們也要按照財力購買,甚至各州各縣也要按人口富庶分攤下去。
“大唐天下三百余州,分攤一百萬貫總不是問題。”
李逍撇撇嘴,皇帝果然就是這套思維,這簡直就是強盜思維啊,根本就不是市場經濟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