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摻雜著濕潤的腥咸味緊一陣慢一陣的吹向赤山港。
顯慶三年的夏天,一支船隊正在進港。
碼頭上,無數的人都在翹首以盼,列隊歡迎。
“來了來了,藍色的九頭蛟旗來了!”
登州刺史帶著赤山縣令等一眾大小官員,以及赤山港十三行的掌柜們都起身。
連同碼頭上的那些裝卸貨物的力工,港灣里船上的船長水手們,都一起停下了手上的動作,一起迎接這條緩緩駛入港口碼頭的船只。
藍色的九頭蛟旗,代表著一個人。
那就是藍溪李溪,在這片沿海他還有一個名字,大家私下里稱他為安東王、海王。
這個男人當年從長安來到這里,在這個荒涼的小海浦樹了根旗竿,三年后,這里已經成為大唐最為新興熱鬧的海港了。
無數的商船匯聚,包攬了幾乎整個海東與大唐的商貿,高句麗的奴隸、新羅的婢女、百濟的糧食,還有倭國的銀、銅,靺鞨的皮貨等等。
港口的拍賣大廳,每天都安排的滿滿當當的,這座港城一年光是奴隸的成交量就在十萬上下,如今不但是海東的高句麗奴隸、靺鞨奴隸、百濟奴隸、新羅奴隸、倭國奴隸、蝦夷奴隸,甚至更遙遠的東北之地的那些流鬼國等地的北荒蠻夷也都出現在交易所。
而來自南海的奴隸也很多,許多商船從南洋駛來,滿載著各式各樣的黝黑的奴隸,有來自交州、林邑等地的蠻夷,也有來自南海諸島上的蠻夷,反正不管是哪里的蠻夷,在那些捕奴者、販奴者眼里,那都是有價值的。
而赤山港,現在已經一躍成為大唐最大的奴隸港。
每年十萬數量的奴隸在這里買賣交易,這些交易的奴隸有些被運往長安,有些被販往諸道挖礦、種田,也有許多被貶往邊疆各地墾荒屯田,還有一些甚至被運去原百濟、新羅之地的安東道種植、挖礦、做工。
巨大的貿易帶動了這個港口,兼之這幾年海東安東道的迅猛發展,使得這座李逍指點的安東-中土轉運港日新月異。
赤山港的興起,也離不開許多長安勛戚權貴們的支持,事實上,赤山港也早就成了各家權貴們的利益所在。
赤山有十三行,不是普通的行會,而是商行,十三家超級巨大的商行,每家商行背后都有幾家甚至數十家權貴勛戚士族的聯合。
基本上,如今赤山港所有的行業,都壟斷在這十三家商行手里。
赤山港起于李逍,而成于十三行。
十三行每年向朝廷上繳的商稅都達到十幾萬貫,每家商行一年都上繳萬貫之多,而這還只是商稅,每年十三行還會以各種名義向朝廷捐輸,向皇帝上貢,這個更是大頭。
這三年來,十三行以皇帝萬圣,皇后誕辰,太子誕辰,征西突厥、鎮安東、伐吐谷渾等為名,累計向朝廷和皇家捐銀百萬兩。
這可是捐銀,不是捐錢。
赤山港以商貿為主,交易量大,因此主要還是以白銀交易為主,他們使用安東錢莊所鑄造的銀元交易,一枚銀元為一兩,實際含銀八錢八,這種銀元鑄造標準,不易偽造,不用稱量可直接按面額交易,使用方便,兼之又有安東錢莊的銀票做為輔助,使用銀票甚至更加方便,這導致了如今赤山港里只見銀元和銀票交易,不見中原的錢帛交易,只有在小額買賣時才會用到錢和帛。
一枚銀元標額一兩,但因為成色好、鑄造標準、信用高等,其依然能兌換五貫銅錢。
三年向朝廷貢獻一百萬兩銀元,實際上就是進貢了五百萬貫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