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火槍的發展歷史經過幾個階段,突火槍、火門槍、火繩槍、燧發槍,最后是后膛槍。
與前膛槍相比,后膛槍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前膛槍士兵必須直立裝填,目標暴露太大,裝填手續又非常繁雜,在戰場上手忙腳亂非常容易出錯。
比如慌亂中將鉛彈而非火藥先塞入槍口,造成不發彈,只能退出行列慢慢將彈頭挖出來。
比如忘記自己有沒有開槍,多次裝彈,甚至一個槍管塞了幾十顆鉛彈進去。
而后膛槍幾乎在任何姿勢下都可以裝填,士兵可用臥姿或者跪姿,躲在任何掩體后裝填,在馬上使用更不成問題。
而且后膛裝填非常快速且很少失誤,出了問題要排除也很容易。
一般來說,就算使用定裝紙筒彈藥,若前膛發射,技術純熟的士兵在戰場上,每分鐘射速也不過三發。
后膛就可以快得多了。
眼下張出恭手中這桿銃,就是“后膛槍”,當然,嚴格來說只是“半步后膛”,畢竟不是使用銅殼子彈,也不是使用火帽,仍然用燧石甚至火繩點火,閉氣方面也差了些。
楊河接過張出恭手中鳥銃細看,他們兄弟三人都是天才,特別張出遜,更是火器打制上的天才,所以早年他為他哥打制的這桿鳥銃就設計非常合理科學。
銃托有若天鵝頸,利于握持與貼腮瞄準,火門上有陰陽機,可以避免大風天氣引藥被風刮走。
護木處鑲有銃劍,可以射刺兩用。
此時他的鳥銃更是大變樣,原來的火繩龍頭換成了燧發狗頭樣式,上面的螺桿擰緊,嘴上夾了火石。
張氏兄弟有一些蘇鋼,以后也會有購買的蘇鋼到來,楊河就讓他們不必節省,打制了一片足夠燧石發火的彈簧鋼片使用。
銃管后面也成了后膛開口樣式,口處打磨得非常光滑,口端銃管外還包裹了厚厚的黃銅,畢竟后膛發射,這里膛壓很高,必須再包一層。
看看火門口,原來洞口與火門巢是平行的,現在略為傾斜,也擴大一些,這樣內中的定裝子藥被劃破后,引藥就會自己流到火門巢,省了開巢倒藥的幾步,這在戰場上非常關鍵。
最后就是那個銅栓了,整體若早期士兵們使用的直壁式凸緣銅彈殼,不過是放大版的。
那栓柄下彎,便若毛瑟步槍的下彎式槍機柄,不但美觀,操作舒適,還攜帶方便,不容易絆上雜物。
看銅栓精致,特別前面“彈殼”打磨得光滑,可以輕松塞進銃管,但又不會太松,合縫到位,發射后起到良好的閉氣效果。
楊河心中暗贊這三兄弟手藝確實精到,看銅栓前端一個弧刀,塞進去一個旋轉,就可以將內中的定裝紙筒彈藥劃破攪碎,不需要士兵自己咬破,直接將子藥塞進去就行。
他越看越喜歡,心想若每桿鳥銃都這樣,那裝填就便利了。
而張出恭三人此時還在震驚,他們興奮的議論著,張出遜清秀的臉上現出沉思,他看著楊河手中的銃,最后說道“相公這設計,是若趙舍人的掣雷銃”
張出恭與張出敬也是看來,趙士禎從佛郎機得來的靈感,發明了掣雷銃,每銃配子銃五個,就是五發子彈,子銃前端像一圓形小嘴,后部有扁方筍,筍中有眼,可以用銷釘將其與母銃相連。
發射時,跟普通的鳥銃沒有區別,因為子銃預先裝填好,又是后膛裝彈,射擊速度非常快。
但也有一切后膛槍在金屬子彈前的毛病,漏氣極為嚴重,威力小,打不遠不說,而且鐵的性質,子銃與母銃很難套牢。
那火氣經常會泄出來,傷了射手,讓他們滿臉包,甚至成了獨眼龍,所以設計雖然先進,卻很少有士兵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