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河看去,城西北確實有一座山,形如半戈,回繞州治,邊上就是沂河。
此山比葛嶧山更是邳州名勝,然后半戈山西南有羊山,山上有宗善禪寺,成化中太監徐瑛請敕名,明憲宗賜名為宗善禪寺,兵部尚書商輅為記,天啟七年重修。
萬歷中,潘季馴于羊山、龜山土山相接處,創筑橫堤數十里,以防大河泛溢。
然后羊山之南有龜山,又南有虎山,盡南一峰為象山,象山下就是大河渡,當地人又稱之為象山渡。
沂河渡同樣沒有渡船,不過這邊橋梁眾多,可以走的,就有衠良橋與繼善橋,邊上古廟神祠頗多,河這邊就有甘泉廟、巨川神祠,河對面也有龍興寺,升仙亭。
還有漁亭,相傳石崇曾漁于此。
到了這邊,人流更是熙熙攘攘,眾多的鄉民要前往邳州城,還有行人與商賈,馬騾房屋也多見起來,甚至還有店鋪。
聽他們口音與睢寧差不多,其實這一片州縣的口音都差不了多少。
看到楊河一行人,眾鄉民呼兒喚女,都是畏懼的讓開。
這時代能騎馬的就不是普通人,更別說騎的是戰馬。
楊河他們六人騎著戰馬,比一色六輛的寶馬還顯眼。
一行人策馬過來,蹄聲雜沓,氣宇軒昂,充滿銳氣與殺氣,當頭一個牽馬的似乎還是官差,所以膽小怕事的鄉民紛紛讓開。
只待楊河等人過后,低聲議論領頭的翩翩少年是誰,這么大的排場
楊河等人從衠良橋過河,胡就業、曾有遇策在馬上洋洋得意,陳仇敖默聲不響,很注意戒備周邊。
韓大俠一樣警惕看著,張松濤此次能作為心腹跟隨出行,心中甚喜,他面上仍然沉穩,只將一路所聞記在心中。
胖皂隸劉可第為楊河牽著馬,則一路吆喝“讓開讓開,都給楊相公讓道。”
楊河看著周邊,看著橋下的沂水,這是邳州境的重要河流,從山東沂州流經邳州北,然后一分為二,一繞城北,從西南流入黃河,一繞城東,經城南亦注于黃河,謂之小沂水。
水上有橋,所謂圯橋,就是當年張良遇黃石公處。
當然,那時黃河沒有奪淮,小沂水注入的卻是泗水。
而且到了后魏,繞邳州城東的小沂水已經消失,圯橋湮廢。
過了衠良橋,就進入邳州城南的關廂,沿著官道兩邊都是大小房屋,頗有當地特色,較富的“一條脊”,中為堂屋,兩邊分別為臥室、廚房。
更富的“一條龍”,前為堂屋,后為廚房、天井、臥室。
大富的三合頭、四合頭,還有些幾落幾進的大院落,這是富豪人家。
除了這類瓦房,還有很多的草房甚至葦屋,還有更簡易的茅草棚子。
由此可看出當地的貧富差距。
街巷也很狹窄,非常多的“一人巷”,寬不足一米。
路面都是泥土路,眼下冬日還好,到了春夏雨水多的時候
到處是垃圾,很多地面坑坑洼洼,總之規劃得很不好,那些茅草棚子更是見縫插針。
而到了這關廂處,各色人等也多起來,魚龍混雜,更頗多的流民難民,牽兒帶女,鶉衣百結,縮在墻角處只是顫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