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
很快到了臘月,天氣更加的酷寒,楊河關注的軍需所那邊有了進展。
他需要的車床與一些零件工具已經打制出來。
此時他站在鋪中,熱氣騰騰,火焰熊熊,一干鐵匠滿頭大汗,正在忙忙碌碌著,寒冬臘月,在兵器鋪干活還是很舒服的,當然,夏天就很遭罪了。
“丁丁當當”
鐵錘敲擊的聲音不斷。
火器鋪內,郁鐵匠與他兒子郁有鐵,李鐵匠與他兒子李有鋼,鐵匠牛金錠與他兒子牛小栓,都有力在鑄鐵凹模上敲擊著銃管,火花四濺,熱氣逼人。
這些老鐵匠由張出遜與李天南帶著,經莊內這段時間調整后,打制銃管已經不是問題。
而原流亡鐵匠牛金錠聲稱自己擅長打制盔甲兵器,尤其善造刀劍,有著家傳的手藝,不過暫時還是制造火器。
看他們干活非常賣力,顯然知道新安莊就是他們的樂土,獎金制度也對他們非常有吸引力。
特別對原料楊河絕不吝嗇,這些鐵匠打制銃管,直接用的就是精鐵。
這是非常難得的,很多衛所軍器局直接發給一堆生鐵,讓你慢慢敲擊打鍛。
這是個痛苦的過程,精鐵不易得,熟鐵也不易。
要得到熟鐵此時只有兩種方法,一種爐中直接冶煉出。
一種就是所謂的鑄鐵柔化術,將生鐵活生生鍛打成熟鐵。
一般來說生鐵不能鍛打,但老祖宗自有妙法,就是早在戰國時期,就想到了解決辦法鑄鐵柔化術。
將生鐵加溫到千度以上,這時鑄鐵接近熔點,會軟化成半固體狀態,就可以鍛打了。
只是這種手法非常累,要先將生鐵鍛打成熟鐵,熟鐵再鍛打成精鐵,也就是多煉好鐵,才可以造銃。
許多鳥銃用鐵四十斤,指的就是這個生鐵量,用鑄鐵柔化術一直鍛打到七八斤精鐵,這當中的損耗率驚人,也累得驚人。
所以鐵價相差大,生鐵每斤不過銀一分五厘,熟鐵就要一錢三分,多煉好鐵更要一錢六分六厘,當中的人工成本,都相差甚遠。
莊內安樂,制度誘人,又有好料,有什么理由不賣力呢
“丁丁當當”
郁鐵匠等人賣力干著活,個個樂呵呵的,非常享受手中工作。
看他們都用鋼芯做冷骨,不斷敲擊著,將燒得熾熱的厚實精鐵料打卷成鐵管,合縫處鐵料會多一寸左右,敲擊前鐵板也是前小后大,這是因為后面膛壓大的緣故。
所以銃管就是一頭粗一頭細,粗的做銃腹,細的做銃口,樣式也為八棱型。
卷管合縫時,合縫處也會撒上白銅粉,使合縫處更為結實親和。
看他們努力的樣子,楊河滿意的點頭,打制認真,技藝到位,工料充足精良,這火器質量就不會有問題。
而且因為直接用精鐵,一天之內,各鐵匠加助手,基本每人也可以打制一到兩根銃管,以后等他們徒弟學徒慢慢上手的話,還可以更多。
再經標準與測量工具的控制,他們銃管的長度、口徑,質量就基本保持一致了。
而銃管粗胚打制出來后,就送到張出遜與李天南這邊,鉆膛與打磨,配裝等。
擺在眼前的是兩架車床,很長的臥式,大多數是厚實木料,不過槽中包鐵,更耐久用。
床的一端固定著鉆桿,后面是大大的搖柄,鉆桿其實可以取下,要套上時,用螺栓擰緊就行。
另一端則是活動的鐵木臺,銃管可以固定在中間。
“開始”
看了這粗糙的車床一陣,楊河吩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