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寧大小火炮共有二十八門,內二十三門是小佛郎機,余者是大將軍、滅虜炮、發貢等器。”
田師爺自然知道縣尊給楊河五門狼機銃之事,二號二門,三號三門,不過他心中猜測楊河要火炮干什么,比起火銃,火炮畢竟沉重,運送不易,他要去火炮,難道要打野戰
楊河主要找獵鷹炮類型的小佛郎機,角度轉動靈活,近距離可當大號火繩槍使用,此時火炮準頭極度不高,不過若放在百步內,還是有一定準頭的。
而且二三號的小狼機銃,彈重也有五兩到十兩,就是187克到375克,對付清軍的重型盾車都是綽綽有余,一炮過去,讓他們任何盾車都成為碎片。
他看西門城頭城墻擺著幾門火炮,上面都蓋著油布炮衣,一些是大將軍、滅虜炮、發貢等舊式火器。
這種炮楊河看不上眼,因為沒有炮耳炮架,戰時是搭木為架,掘土安炮,經常會左右亂跳,甚至倒翻過來,嚴重危害炮手和人馬的安全。
特別裝填非常不容易,一發之后,再不敢入藥,或者又必直起,非數十人莫舉,麻煩非常。
所以佛狼機火炮出現后,快速盛行大明各地。
而且相比明軍原有火炮,佛郎機火炮頗有優點,如擁有炮耳,兩側炮壁較厚,還安有瞄準裝具。如以子銃預貯彈藥,不必臨時裝填,可加快發射速度。
如散熱飛快,后裝炮前后相通,空氣對流,就易于散熱。
一般此時佛郎機可連打十幾炮也不會過熱,使用子銃,發射速度也快,嫻熟的炮手前三炮射擊總費時不會超過二十秒。
子銃的火藥裝填量固定,還不怎么容易炸膛。
唯一缺點,因為漏氣,佛狼機火炮打不遠,大佛郎機也不過打一二里。
子銃沒對套好膛口,或是使用“酒瓶型”子銃的話,灼熱的火氣還會向兩邊后方泄出,傷害火炮旁邊的炮手,跟掣雷銃一樣。
所以楊河要好好找找,找那種“凸”樣形的子銃,這樣就算漏氣,也是往正上方漏出,與點燃紅夷大炮的火門一樣,火氣再猛烈,也不會傷害到旁邊的炮手。
他在城頭看著,忽然腳步一頓,掀開炮衣,眼前一門小銃狼機,就是獵鷹炮樣式,火炮架在一條非常沉重的四腳木凳上面,旋轉機括是青銅所制,套住炮身兩邊的炮耳。
他粗粗估計,這門炮連木凳重有一百多斤,打的是重五兩的炮彈。
楊河仔細端詳,炮身長五尺,上面有五道鐵箍,膛腹內一個子銃套著,上面也有三道鐵箍,正中一個火門孔,略側邊有一個提手,整個子銃估計重十五斤。
最后有一根系著根鏈的鐵栓,從銃腹后方孔洞塞入,將腹內子銃卡得緊緊的。
楊河看這炮后方還有根細長的挽柄,上面已經磨得非常光亮,他持著挽柄瞄準了一下,炮上有準星與照門,可以很好的瞄向目標,提高炮彈的命中率。
他又持著挽柄上下左右的轉動,有些不靈活的戛戛響,顯然沒什么上油保養。
總體而言這門炮楊河很滿意,火炮的質量不錯,又可靈活瞄準,特別子銃是“凸”樣形,漏氣時不會傷害到炮手。
佛郎機不漏氣是不可能的,這點楊河不敢奢望。
他精心設計的新安銃都會漏氣,何況這種鐵質的火炮
不過他無所謂,漏氣打不遠就打不遠,反正他都是放在百步內開打。
打得再遠,打不中也是白撘,浪費火藥與炮彈。
楊河決定,這門炮他要了,以后將那個四腳木凳取消,換上炮架,就可以在野外活動了,近距離平瞄著一炮打過去,不論流寇還是韃子,統統將他們打成兩斷。
而且這樣的打法,也省炮手,看著人,象火繩槍那樣瞄著就行了。
看楊河自如的操持這門火炮,舉止非常嫻熟的樣子,田師爺眼中露出驚訝的神色,這年輕人,越來越看不懂了,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現在還懂火炮
看他樣子,好象親手打過的樣子,越接觸他,越覺得這年輕人身上籠罩一團迷霧,充滿了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