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鐵甲八副,鑲鐵棉甲十二副。
連上原來的二十副鐵甲,現新安莊披甲人,就是楊河,張松濤,六個正副把總,陳仇敖三合一隊。
十二副鑲鐵棉甲,則是裝備曾有遇、凌戰云、九爺錢仲勇、錢禮魁、錢三娘、李如婉六人,余下六副鑲鐵棉甲,選擇哨探隊,騎兵隊幾個驍勇之人裝備。
裴珀川自己有棉甲,省了一副,不過他原來的棉甲外觀為紅,身在哨探隊,這外布顏色就略略改變一下,換成了灰色,配黑色的斗篷。
山下列隊,山上崔祿擲彈隊,李家樂醫護隊,盛三堂輜重隊一樣肅然列隊,排在陳仇敖鐵甲兵后面,他們都沒有披甲,個個冬氈斗篷,穿著鴛鴦戰襖。
內小兵顏色外露為青,甲長級軍官外露為紅,青紅交加,頗為顯眼。
他們隸屬于中軍,暫時沒有自己的旗幟。
楊河看著沙漏,猛然他一伸手,做了一個手勢。
張松濤就高聲喝道“停鼓,吹號”
山上山下立時急促的鼓點一停,號手又吹響嘹亮的天鵝聲音。
山下隊兵已經列成了嚴整的隊形,聞聲他們齊喝一聲“虎”
聲音雄壯,有勢,一股威勢彌漫開來。
然后各總隊依隊伍擺開陣列,隊列不斷往兩邊延伸。
此時作戰當然不可能排得緊密,一般陣形,步兵每人占地二步,馬匹四步,才能有施展的空間,否則大刀一個劈砍,不站寬點,就把旁邊的戰友砍翻了。
不過楊河麾下,火器兵后膛擊發,原地裝填就可,長矛兵往前刺,刀盾兵主要是擋,作戰空間不需要那么大,隊列可以排得更緊密些,一般人占地一步就夠。
看隊兵們很快擺開隊列,形成攻守兼并的陣形,楊河點頭,他的麾下,耳目、手足、旌旗、號令、金鼓,都算熟練掌握了,營陣合練也頗有效果,現在缺乏的,就是更強的實戰。
他吩咐道“應旗”
張松濤傳下將令,那魁梧的旗手高高舉起他的大旗,往楊大臣一總那邊點去。
顯然楊大臣時刻注意著山上的中軍旗號,立時他的把總旗高高舉起,揮旗呼應,然后他的麾下,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一樣舉起自己的隊旗應之。
中軍大旗再往韓大俠二總點去,一樣的,先把總旗應之,隨后總下的隊旗揮舞,一片的紅旗揮舞招展。
看著山下揮舞的各面旌旗,楊河心中一陣激動,眼下他軍陣的旗幟還不多,兩總不過才十面大小旗,但可以肯定的,以后麾下旗幟肯定會多,增加到百面,千面,匯成旗幟的海洋。
然后旌旗指處,群丑灰飛煙滅。
最后中軍大旗,往山下某處原野,遙遙一點。
“曾爺,應旗了。”
小河邊滿是茂密的雜草,差點要蓋過人頭,河岸邊還長滿不知名的野花,到處濕漉漉的。
離白山約一里多的一條不知名小河邊,曾有遇十人騎在戰馬上,內中一人,還持著“楊”字的紅旗,比尋常隊旗大一些,但又比一二總的總旗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