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眾鏢師都是視若無睹,連一直為兒子到處尋親說媒的黎叔看到都當沒看到。
這就是審美觀了。
這時代流行“揚州瘦馬”,女子越瘦小,越平板越好,當日睢寧宴會,縣衙一片好意,為楊河選了兩個最平板,最瘦弱的樂戶,不料讓楊河不悅,這就是時代造成的審美不同。
當然,鄉漢人家可能不講這個,粗壯就好,奶水多,好生養。
再有口胃獨特的,比如楊大臣,李如婉在他看來都太瘦了。
蹄聲雜沓,一行十騎出了廢莊,馬蹄鐵踏在有些泥濘的小道上,踏得泥水四濺。
入新安莊后,騎兵隊哨探隊的馬蹄鐵采用熟鐵鍛制,但削蹄釘掌是技術活,造成馬蹄傷就非常不好治,騎兵隊中,就黎叔是最好手,就是九爺見了他,都要尊稱為掌公。
而且馬的前后蹄大小是不同的,前蹄比后蹄稍小,所以馬蹄鐵都是四只一套配裝。
很快,眾人轉上官道,很自然的保持一馬距離。
錢三娘策著馬在最前,李如婉跟在后,再是譚哥兒等人,萬叔、黎叔押陣最后,以一線長蛇列展開。
官道情況很差,比徐州往睢寧的官道差多了,平均寬只有一丈多,路兩邊也沒什么樹木,因為路基松軟,長年累月下,有些路面甚至低于兩邊,形成一片片水洼。
這兩天下雨的緣故,浮土還盡成爛泥,泥濘處處,非常的不好走。
沿路更是蕭條,這邊都是平原,到處的河叉湖蕩,但因為黃河潰決,這大片多沙壤地、鹽堿地,土質貧瘠,不好耕種。
亂世中除了大寨子,鄉民也幾乎逃往山區,人煙很難看到,現在流寇來臨,能逃的更逃了。
舉目四望,就沒有絲毫的人類活動痕跡,到處是青翠的野草蘆葦。
慢步走了一會,前方路況略好一些些,雖然也泥濘,但少有水坑子,錢三娘就慢慢加速,身后眾騎,也很自然的加速跟隨,仍然保持著一馬距離。
慢慢錢三娘速度更快,她單手持著韁繩,身體有節奏的在馬上起伏,最后尤如風馳電掣。
“踏踏踏踏”
雪蹄胭脂馬如飛似的踏在泥路上,泥水飛濺。
身后九騎,仍然跟隨,一片黑色的斗篷揚起,迎風極力鼓舞。
那馬蹄聲就沉悶而有節奏,在官道上形成非常有韻律的隆隆響。
十騎旋風般順官道南下,不過快到辰時中的時候,眾人速度漸漸慢下來,最后提韁慢走。
因為前方官道處一個拐彎,走來了一大群難民,個個扶老攜幼,挑著鍋碗鋪蓋,錢三娘可不想放馬沖撞了人群,而且她也想問問他們靈璧的情況。
她提韁緩緩過去,一邊打量周邊的環境,離官道右側幾十步外有一片黑色泥石的荒涼山包,長滿了各類的雜草灌木,都不高,似乎緊在小山包后,有一條小河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