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出哨的流賊哨騎,很多都是流賊老營中的存在,他們的消息渠道,應該還是靈通的。
依他們說法,雨水已經停了,那只馬隊要來睢寧,也就這兩天的事。
所以該如何,馬上就要作出決定。
眾將倒是爭議不下,一總把總楊大臣,副把總楊千總、羅顯爵等人力主伏擊,在野外選個好地形,以他們的實力,流賊千人馬隊,還是吃得下的。
二總把總韓大俠,中軍官張松濤,九爺錢仲勇等人覺得還是守城為上。
馬隊畢竟是馬隊,伏擊時能不能吃下,這事并沒有把握,而且流賊現在沒有將注意力放在睢寧,如果消滅了這只流賊馬隊,吸引他們注意,可能會引來他們大隊人馬的報復。
眾人爭議不下,誰都有自己的理由,最后只能看楊相公如何決定了。
崇禎十五年三月四日。
荊山。
這是一座離睢寧縣城西南三十里的小山頭,有廢寨,還有真武廟。
荊山往西南約一里有趙耳山,山之巔有云居寺,寺前有楊家圩,山之北有瓦器窯,此時皆廢。
然后趙耳山西南相連有彭山,山有觀音堂,再西南三里有宋家山,山上有普濟寺,宋家山西南三里又有軸山。
這些山頭都不高,海撥最多一二百米,原有一些人煙的,此時都廢了。
官道從彭山、趙耳山、荊山腳下蜿蜒而過,道路情況非常不好,三四米寬,坑坑洼洼,多日的雨水讓道路布滿爛泥,官道兩邊就是非常密實的雜草,一直連到各山上。
特別荊山的對面,官道的南側,趙耳山東面、北面原有楊家圩,瓦器窯,人煙繁盛,開墾有大量的田地,溝渠水塘眾多,此時雖然荒廢,但痕跡還在。
連日的雨水,一個個水塘滿滿的,就形成大片的沼澤地,洼塘地,人馬不好通行。
此時荊山上人影綽綽,大量士卒正揮舞鋤頭鐵鎬挖掘泥土,一些軍官來回指揮,讓他們在距離官道約五十步的山坡上,挖掘出兩道合適的埋伏壕溝。
最終楊河還是決定設伏,不過當日他親率騎兵隊考察地形,看來看去,就選擇了荊山這片所在。
官道就在山下,流賊必經之地,山上雜草密布,容易潛藏身形。官道南面百步,就是連綿的沼澤地,洼塘地,流賊不好逃跑。西南一里就是趙耳山,可以埋伏騎兵,從背后夾攻。
然后荊山東去二里還有一條不小的河,介時那邊設疑兵,流賊就會有半渡而擊的憂慮,只想快速通過這片地方。
看來看去,以目前自己的兵力,流賊若來,就在這地方設伏最好了。
決定后,楊河雷厲風行,除留輜重隊在城內,一大早,他就率所有隊兵趕到這。為免走漏消息,城內各官他誰也沒說,他特別交待盛三堂,若知縣問起來,就說出城演練,當日就會回來。
到荊山后,除了撒開哨騎,他還吩咐立時修建工事。
此時他來回巡看,看隊兵們忙碌,在山坡上挖出兩條大半人高的壕溝。
這是供火器兵潛藏射擊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