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地方的文官最懂明哲保身,若大捷的事有端倪,他們情愿不要這個功勞,也不會在捷報上署名。
所以這捷報的真實性沒有九成也有八成,何況巡按御史還會下去查驗。
然后與捷報同送上來的,還有睢寧知縣高岐鳳等聯署,言說睢寧典史魏崑崗通賊被斬之詳情公文,史可法眉頭就是一皺,看后更怒不可遏,一掌拍到案上,憤怒道“此些賊輩,真是罔顧皇恩”
公文乃睢寧整個官場聯名署說,那就不會有問題,畢竟這是朝廷命官,查驗事實,要分巡御使,按察司等合司驗明,沒有一個地方官會冒這個風險,而在此事上存在什么貓膩。
那魏崑崗通賊便是無疑,這可是大明朝第一個通賊的文官啊。
往日除了武人降賊,最多一些刁民饑民開城內應罷了,崇禎十四年正月吏胥倡亂,迎賊入城據之,就算是小吏,都引起整個大明的嘩然。
眼下局勢已經敗壞如此,連文官都開始通賊了
此輩圣賢書讀到哪去了
史可法發怒,閻爾梅、姚康只是默然,沉痛時局的敗壞。
好在睢寧縣還是守住了,最后更兩次大捷,城池不失。
史可法細看這公文,最后放到一邊,此事他會轉給巡按御史,大明律該怎么處置就怎么處置。
然后他又拿起捷報細看,又看了兩遍,沉吟道“看來這兩仗場,主要是這睢寧練總楊河在打。”
他吩咐一個幕僚取來當地官員資料,上次大捷后,他就注意上邳州當地的官員,特別那睢寧練總楊河的資料更是齊備。
看史公細看,閻爾梅說了一句“這秀才不得了,能文能武,眼下這樣的年輕人不多了。”
史可法臉上也露出笑容“十七歲的生員,一路逃難,艱危重重,卻能匯集難民,編練鄉勇強軍。最后還剿滅周邊匪患,擔任練總后兩次大捷,我大明朝有此讀書種子還有希望。”
他說出最后一句話時,語氣中無比欣慰,發自內心肺腑的欣慰。
有感于大明官場的幕氣沉沉,他任督撫后,專門挑選年輕有為生員舉人擔任幕僚,果然氣象一新。
事實他也沒用錯,歷史上的揚州之戰時,他麾下的幾十個年輕人幕僚,多隨之在大戰中殉國,或戰死或自盡。
此時看到這年輕的練總,今年剛十九歲,卻有如此出眾才華,文武雙全,史可法就有一種內心的喜愛涌上心頭。
他又看另一個公文,卻是邳州知州蘇成性舉薦,言青山殘賊騷擾州境鄉里,睢寧練總楊河可為州練總事。
他沉思道“兩位先生怎么看十九歲,便是七品散官待遇,可否會引人物議”
閻爾梅大聲道“甘羅十二為使臣,這十九歲也不小了。史公到淮安后,便言不拘一格降人才。這楊河能打會拼,雖然年輕,但戰功不斷,眼下更有兩次大捷打底,會有什么物議況且只是散官罷了。”
史可法仍然有些猶豫,他對楊河非常喜愛,但又擔心各方非議,而且這秀才年歲輕輕驟得高位,會否會得意忘形,變成一個好好的人才被捧殺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