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張文光對新安軍的武器裝備大有興趣,此戰大捷,除了這些鄉兵敢戰,想必他們的火銃與盔甲也起了很大作用。
盔甲不用說,邳州鄉兵的披甲率是高了一些,他們使用明盔明甲,厚實精良,也不足為奇。國初之時,一直到成化年間,官軍裝備的都是明盔明甲,特別邊軍裝備的更是重甲,不算頭盔,光甲身就重達四五十斤。成化年后,才慢慢轉為明盔暗甲,甲葉藏在棉層里面。
這主要是暗甲制作簡便,易于保養防銹,還有保暖功效。但是否精良,不看明甲還是暗甲,主要看上官舍不舍得花錢,愿不愿意體恤士卒。比如說清兵的鑲鐵棉甲就是暗甲,普通披甲兵使用的暗甲也有四十斤,防護力就頗為不錯。
所以關鍵在火器上。
張兵備發現邳州鄉兵使用的火銃未使用火繩,似乎是一種自生火銃,又從后膛裝填,頗類萬歷年間趙士楨發明的掣雷銃。
楊河也未藏著掖著,向兵備介紹新安軍使用的二式新安銃,表示此銃威力強勁,七十步可破賊敵鑲鐵棉甲,五十步可破賊敵二重甲,四十步可破三重甲。
又此銃發射快捷,銃手平均裝填時間十息,若分二層,每十息可打擊一次。若第一層打射后第二層等待五息后再打,兩層銃手每隔五息就可發射一次,更可形成連續不斷的火力。
此時步行沖鋒,一般速度每息二三步,五十步開打,隔十息,敵人約沖到三十步,又打,前后約四陣排銃。倘若敵人頑強,又沖,一二十步距離時,還可再打兩陣排銃。前后六陣,再兇悍的敵人也要崩潰。
特別新安軍銃手有精良盔甲,有護喉甲,有鐵面罩,虜賊近射用的重箭都需要到二十步才能破甲,有矛有盾,攻防兼備。
他還讓楊大臣的一總在湖邊演練。
戰兵二百,以盾兵四十在前,個個持九斤藤牌蹲著,身后八十銃兵,分列兩層。又數步后八十長矛手,一樣分為兩層。
銃手皆裝填好子藥,火銃斜指,鐵面罩罩下,深邃幽寒。
“第一層準備……射擊!”楊大臣怒喝。
第一層銃兵都將擊錘撥下,對湖的對岸扣動扳機,一連聲的爆響,紅白耀眼的火光爆開,濃密嗆人的硝煙味就此彌漫開來。
凌厲整齊的排銃巨響讓張兵備的臉皮抽動,旁邊觀看的蘇成性、孔傳游等人亦是心驚肉跳。
然后第一層的銃手原地蹲下,嗆啷聲響中,拉開銃后膛的銅栓機,從子藥包中取出定裝紙筒彈藥,再次裝填起來。第二層銃手仍整齊持銃,靜靜站在原地,等待命令。
“第二層準備……射擊!”楊大臣大喝。隨著命令,第二層銃手四十人,都將擊錘撥到最大的擊發位置,對著湖的對岸扣動扳機。又是一陣震耳欲聾的凌厲銃響,硝煙的味道,更在湖邊彌漫開來。
然后第二層銃手原地蹲下,第一層銃手站了起來,個個持銃,靜靜等待命令。
如此周而復始,黃巢湖邊,響起一陣又一陣的排銃,煙龍吞吐,匯成了白色的煙墻。
良久,排銃的聲音消停下來,每個銃兵都射擊了三發子藥,一共六陣的排銃。
張兵備緊提的心舒緩下來,銃聲雖然停止,他仍然有種驚心動魄的感覺,多少有些明白新安軍此次大捷的原因了。
他看得清楚,新安軍的銃,確實打射裝填便捷得難以形容。銅栓抽出來,將一種紙殼彈塞進去,銅栓一推一卡,就此裝填完畢。甚至火門巢內都不需要倒入引藥,似乎那銅栓的前端有弧刀,可以劃破塞入銃膛的紙殼彈,將引藥傾入火門巢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