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能質疑半仙前邊艾詔他爹明明已經應驗了。
李自成琢磨了一下,嘆氣,“天災,民不聊生,百姓苦啊”
艾毓初鬧不幾米半仙怎么忽然說起這個了,大煞風景。
李自成繼續道“艾老弟,在城里設兩個粥棚吧,出糧一百石”
“”艾毓初心里大喊,苦也
“賑濟饑民,造福桑梓。父老鄉親能多活幾日,你也積個功德”
“”艾毓初暗發牢騷,饑民關我球事
李自成忽然湊近了低聲說道“考題可以透漏給你,絕不能外傳千萬千萬”
艾毓初一驚,當即跪倒在地,指天發誓
“若違先生訓示,教艾毓初萬箭穿心,天誅地滅,下拔舌地獄,永世不得超生”
這一幕可把李振聲等人嚇了一大跳。
鬧什么名堂呢怎么忽然就跪下了
李自成先呷了一口茶,才點頭道“起來吧。”
艾毓初磕了三個頭,“我出二百石糧賑災”
他站起來后也不落座,就候在李半仙身邊了。
李自成頷首,“善舉恩惠萬民,我挑頭給你在文廟勒碑敘功。”
文廟廡廊內有明嘉靖二十七年的修筑米脂縣要害城堡碑記,書丹者是米脂第一位進士,艾毓初的太爺。
碑文在敘述筑城始末后,還有一句予邑永唯茲賴,天朝賜之名曰大順城可也。
艾毓初連忙道“不敢不敢,全賴先生提點,當書先生之名。”
李振聲等三人大眼瞪小眼,滿腦子漿糊。但是也約莫能猜到半仙肯定給了艾毓初什么好處。
馮起龍一咬牙,“撫恤老弱分內之事,小弟家貧,樂捐白銀十兩。”
李振聲、艾泰徵緊跟著表態,各出十兩。
李自成起身,朝艾毓初一擺頭,“隨我來。”
會試在京城舉行,基本每三年考一次,時在鄉試的次年二月。
考試分三場。
第一場,考生做四書文,五經文。
四書需要倒背如流不用說,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并不需要全會全考。
學子們在五經里專治一經即可,精通哪個報考哪個就成。
他們選擇何經作為本經,往往與其家學、老師的影響,就讀縣學、府學的影響有關。
且治詩、易、書的人數遠遠大于禮記和春秋。因為前三者的字數和難易程度比后兩者來得簡單。
尤其是春秋,微言大義,一不小心容易弄砸,學子們多知難而退。
除非提前知道主考官所治這一經,那么為了得到賞識,由其他項轉學春秋也是可能。
因為文章好壞多依賴主考官口味,他說你行你就行。
第二場考試是“論”、“詔誥表”、“判語”。
“論”雖然出題也是從四書五經中摘取,但并無規定得用八股文來答,可自由發揮。
“詔誥表”要求士子模仿上位者言行,寫出相應的詔、誥、表。一般都是漢表、唐誥、宋表。
如“擬唐以張九齡為中書令誥”,“擬宋群臣賀孝宗做敬天圖表”等等。
“判語”考察學子對大明律等法律條文的熟悉度。
第三場考試是“策問”。
“策問”是給你一段材料,以“問”開頭,閱讀后寫出自己的回答和理解。
曾經在弘治年第三場考試中出了道極其刁難的題,是年舉子里只有唐伯虎和徐經答上了。
結果引來了某些羨慕嫉妒恨的舉報,懷疑是主考官泄題給兩人。
最后主考官一干人等入獄,唐伯虎被判終生不得參加科舉。
至于是不是真的作弊,不好說。
因為會試看重的還是第一場的八股文,策問占比不大,頂多算錦上添花。
李自成把崇禎四年的考題一一寫下來,交給艾毓初。
其實就算知道考題也未必能高中。
因為評選標準以主考官心情為主,他要是看不順眼,說你不行你就不行。
“閱后即焚。切記切記”
“多謝先生。”
艾毓初雙手捧過片紙,一揖到底,然后小心翼翼把無價之寶藏進懷里。,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