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黃庭堅告誡朋友小孩,“莫隨閩嶺三年語,轉卻中原萬籟簧。”
去了之后不要學當地話,不然回中原后嘰嘰喳喳別人聽不懂。
宋朝有個官員辦事得力,宋太宗想把他提為近臣。結果官員們紛紛勸阻,說對方是胡建人,你跟他沒法交流。
趙光義表示你們畢竟那啥,我身經百戰了,見得多了,哪的官員沒見過不就是閩語么,我怎么會聽不懂,“我自會得”
于是他把那位官員召來嘮一嘮。
結果,趙光義“劉某奏對皆操南音,朕理會一句不得”
一句聽不懂,光速打臉。
又有一個胡建人,中了進士,明成祖朱棣看他儀貌頗偉,準備提拔為近侍。
結果對方一開口就是鄉音,朱棣嫌棄了,“老蠻子也”
到了明代,“今天下音韻之謬者,除閩、粵不足較已”
這兩個難兄難弟直接就被放棄治療了。
張廷玉在明史記“閩人入閣,自楊榮、陳山后,以語言難曉,垂二百年無人”
想做高官,南方人學會官話太重要了。
南齊時有個南昌人叫胡諧之,齊武帝挺看重他,還想給他介紹一門親事。然而女方卻嫌他口音太重,不愿意。于是齊武帝就派了幾個宮人去老胡家教授官話。結果,那些宮人反倒學會了流利的南昌話。
北方稍微好些,雖然方言也多,但是語音相近,交流上障礙少。
朝廷鴻臚寺主持禮儀的唱贊,都是從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四省人里選聲音洪亮者。
明代記錄方言如下
“如吳語黃王不辯,北人每笑之,殊不知北人音韻不正者尤多。
如京師人以步為布,以謝為卸,以鄭為正,以道為到,皆謬也;
河南人以河南為喝難,以妻弟為七帝;
北直隸山東人以屋為烏,以陸為路,無入聲韻。入聲內以緝為妻,以葉為夜,以甲為賈,無合口字;
山西人以同為屯,以聰為村,無東字韻;
江西、湖廣、四川人以情為秦,以性為信,無清字韻。歙、睦、婺三郡人以蘭為郎,以心為星,無寒、侵二字韻。
又如去字,山西人為庫,山東人為趣,陜西人為氣,南京人為可去聲,湖廣人為處。
此外如山西人以坐為剉,以青為妻;陜西人以鹽為年,以咬為裊臺溫人以張敞為漿槍之類。
如此者不能悉舉,非聰明特達、常用心于韻書者,不能自拔于流俗也。”
“大約江以北入聲多作平聲,常有音無字,不能具載;江南多患齒音不清,然此亦官話中鄉音耳。若其各處土語,更未易通也。”
“燕趙北為卑,綠為慮,六為溜,色為篩,飯為放,粥為周,霍為火,銀為音,谷為孤;
秦晉紅為魂,國為歸,數為樹,百為撇,東為敦,中為肫;
梁宋都為兜,席為西,墨為抹,識為時,於為俞,肱為公;
齊魯北為彼,國為詭,或為回,狄為低,麥為賣,不為補;
西蜀怒為路,弩為魯,主為詛,術為樹,出為處,入為茹;
吳越打為黨,解為嫁,上為讓,辰為人,婦為務,黃為王,范為萬,縣為厭,豬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