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二年,孫承宗至山海關督理軍務。孫元化入其麾下,受命“相度北山南海設奇兵于高深之間”,于險要之地建臺。
孫元化想將舊式敵臺改造為三角形棱堡式銃臺。
“故法宜出為銳角,銳角者,猶推敵於角外,以就我擊,故銃無不到,而敵無得近也。”
“今筑城則馬面臺宜為小銳角;城之四隅,宜為大銳角;若止筑臺,則或于四隅為大銳角;或於四面各出小銳角。
城虛而銳角皆實,故城薄而銳角皆厚。臺則體與角皆實皆厚矣。城用大銃於角,而鳥銃弓矢助之於墻;臺用大銃於中,而弓矢鳥銃助之於角。用大銃之處,旁設土筐,一以防銃,二以代堵角之銳也,外洋法也。”
只是后來孫元化跟孫承宗不合,乃去職回京。
徐光啟和孫元化從未忘卻造臺計劃,之后若干年給皇帝疏凡二十余上。
后來湯若望為明廷造炮同時,受命對防御工事提建議。
鬼佬建言在京師城墻處修筑三角形堡壘,已獲兵部贊同,卻因“一位宦官和朝廷建筑顧問”的反對作罷。
理由是三角形在風水上利敵害己。
當時知曉棱堡的人不在少數,內地有傳叫士介紹,閩廣之人有赴南洋也多見。
萬歷年間,商人伍繼彩在呂宋菲律兵,聞買賣城馬尼啦東門之“銃城”威力巨大,曾擊死中國人數萬,乃設法入內縱觀。
伍氏繼而偷運善于造銃臺銃炮之閩人李姓父子回國,至北京投書兵部,欲立奇功而未果。
明末海外貿易最為活躍的閩南地區,也出現了名為“銃城”的防御建筑。
天啟三年,潮州府南澳縣建立獵嶼銃城。
崇禎初年,漳州府海澄縣修建大泥銃城、溪尾銃城。
“銃城”一詞,最初可能是閩南出洋華人對馬尼啦老城稀班牙人防御建筑的稱呼,繼而泛指火炮堡壘。
從描述及圖樣上看,國內基本符合棱堡形制的,當屬崇禎十年、十一年改建的保定府雄縣、山東淄川兩小城。
“臺形為銳角,有眉、目、鼻、頤,一如西制,且極堅實。”
“敵臺有三式,造于城角,謂之正敵臺,一也;或于城墻居中,謂之屬敵臺,二也;或于城外另作,謂之獨敵臺,三也此西洋之法也。”
明末文人好談兵事,大多是放嘴炮瞎扯淡,但有真才實學、身體力行的也不少。
孔子講君子六藝,核心就是打架不行少逼逼,打的過再吹牛逼。入清后徒子徒孫們徹底忘了。
閑話不暫停,再水一會兒。
棱堡還有個關鍵的配屬設施護城河或壕溝前有一圈較為平緩的斜坡。
逐漸升高的斜坡除了給主城墻部分掩護,抵御敵方火炮直射外,還有個更重要的作用。它承擔著改變敵人行進路線的任務。
敵人向城墻推進途中,不得不在緩坡上爬升高度,這樣一來,他們就始終處于守城方的火炮射界中。
相比舊式高大的城墻,低矮的棱堡更注重用遠程火力殺傷敵方,而不是單純的被動防御。可以說,最好的防御就是進攻。
假如敵人十分勇猛,冒死突擊,他們上了斜坡,填平了壕溝或者護城河,來到了城墻下。
如果是一段直線城墻,那守城方的火炮就沒用了,總不能把火炮倒立起來炮口沖下打,同時火槍也沒用了。只好上滾木礌石倒開水潑大糞等等。
棱堡形制,像星星或者齒輪,那種凸出來的玩意兒其實就是中國傳統城墻上的“馬面”,超級加強版的,更科學更好用。
它們的作用是減少火力盲區,以及對城墻下的敵人形成交叉火力。
棱形和傾斜的墻面還有助于使敵方炮彈跳開,就跟坦克上的斜面作用一樣。
棱堡形制之所以不能完全像五角星那樣,也是因為會有火力盲區,所以在兩個角中間有一段凹進去的橫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