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六日,錢糧人員全部到位。
知縣張爾葆在龍馬負圖寺祭拜一番,黃河工地開干。
孟津段黃河還好,再往下游鄭州、中牟已有懸河傾向,到開封高出平地三四尺。現今黃河是在蘭陽、考城附近轉道東南走向。
地上懸河一日不除,決口、改道風險一日不消。
但從另一個方面說,其實懸河也有好處。如果能保證黃河不決口,懸河是天生的水利樞紐,就是個高架水渠,當自來水用。
新中國成立黃委會開始是為防河患,很快就變成了搶救黃河水。如果沒有他們管著,黃河大概出不去甘肅就斷流了。
假如黃河決口后一直放任不管會是什么狀況
可以參考遼東的遼河。地廣人稀處可沒人治河,所以那邊就形成了延續千年的“遼澤”。
隋唐時,大沼澤仍然有南北一千里,東西二百里。直到清末民初時才基本完全消失。
明朝遼東邊墻在遼河套修成一字形,字以北的地方就是遼澤。在字最下端,靠近渤海的地方叫“牛莊驛”,不僅是遼東重要的海港,也是聯系遼東遼陽開原與遼西廣寧山海關的要道,咽喉鎖地。
因為邊墻字最下端已經伸展到牛莊驛,導致遼東地區幾乎被一分為二,開原、遼陽與廣寧三地無法形成應援。
開原與廣寧之間直線距離僅300里,但因為邊墻如此走勢,如果開原遭到襲擊,廣寧的明軍想去救援,要走700多里路。
“照得遼東地形,以三岔河一線之地,分為東西統理之名。雖云一鎮,而懸絕之勢,實為兩隅。東西道里,相去三百余里,倉卒呼吸,不及應援。況且三岔河墻外,東西相望之間,即達虜之巢穴”
“遼澤”帶來的影響是全方面的。
閑話休提。
大統領本就是為盡心意,黃河決不決口只能聽天由命。防不住也沒辦法,防住了這邊就是革命軍的糧倉。
李自成在工地虛晃一圈就不管了。
從偃師趕來修堤的黃守才看到了一襲僧袍的短毛。他暗暗納悶,這人很眼熟啊
小黃自幼父母雙亡,由舅父撫育成人。老劉只是個船工,在黃河上跑船為生,但是把侄子培養的很好。
黃守才雖然沒正經入過學,但是天生聰慧,識文斷字一學就會。尤其自家靠水吃飯,河南又是水災泛濫之地,所以他對修渠筑壩治水等學問格外關注。
這次整修黃河大堤,年僅十九歲的黃守才已經擔任了工頭職務。
李自成當然知道這位大佬的名號。
黃守才雖然只是一介布衣,將來卻被稱贊為“功并神禹”、“活河神”。連遠至天津都建有黃爺廟。歷代清帝都給他追加封號,竟達12個之多。
例如康熙皇帝封他為“靈佑襄濟王”,并祀“金龍四大王”雍正十二年陳留建廟曰“大王壇“,賜名溥仁觀道光十一年,加封昭應,合起來稱為靈佑襄濟顯惠昭應王光緒五年加封為“靈佑襄濟顯惠贊順護國普利昭應孚澤綏靖普華宣仁保民誠感黃大王”。
黃守才一生治水的功績很多,可他現在只是個小年輕,也沒人專門把他介紹給大統領。
小黃正想叫舅舅來辨認一下,看是不是去年在龍門渡遇到的那位短毛,可是“高僧”已經溜了。
李自成跑去附近參觀了漢光武帝陵。
劉秀大帝厲害
他老婆也厲害,陰麗華。
明朝人李贄說她“手段不減武才人”。
然而劉秀大帝的黑點并不比任何一個開國皇帝少。甚至連他的嫡系親信都看不下去了,寧可與“賊”為伍也不愿在“光武中興”下享受榮華富貴。
成大事之人,不能再用簡單的功過評價了。
李自成隨后又跑了趟洛陽,不遠,四十里地。
戰國始有雒陽之名。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為陽”,故名雒陽。
秦朝五行學說盛行,始皇帝改為洛陽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因漢尚火德,復名雒陽曹魏以土行,“土得水而柔”,又改洛陽。
后來五德終始說不流行了,人們也就不玩弄“洛”字了。宋代就基本摒棄五德說了。所以把“清”代“明”說成水克火有些牽強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