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殺殺殺殺殺殺殺確實豪氣沖天,爽
“張公、王公,如今看來,這碑留著不合適。若是被小人獲悉內情,咱們都要吃不了兜著走。貧僧以為不如把它砸爛沉入河底,永不面世的好。”
張爾葆急忙站起來說道“此事只我三人知曉,當不會泄漏。這碑雖然沒落款沒年月日,但一看就是先秦古物,毀掉著實可惜。”
王鐸顫顫巍巍看著大統領,頭都縮了三尺,“圣僧,你看”
李自成心下好笑,臉上卻一本正經,開口道“張老爺想收藏貧僧方外之人,倒是無可無不可。然但有意外,明府不免家破人亡。王公,你以為呢”
王鐸愁了,差點把胡子薅光,最后一跺腳一甩袖,“我只當沒看見,這東西任憑二酉先生處置。”
張爾葆大喜,一揖到底,“兩位請放心,我肯定把手尾料理干凈,絕不會有第四人知曉。”
他收藏的周彝漢鼎不少,這回又能添一件寶物。
然而
大明“山東、陜西、河南、金陵等處偽造鼎彝、壺觚、尊瓶之類,式皆古法,分寸不遺。而花紋款式悉從古器上翻模,亦不甚差。”
因為江南有錢人多,附庸風雅的多,古董銷路好呀
“自士大夫搜古以供嗜好,紈袴子弟翕然成風,不吝金帛懸購。而猾賈市丁,任意穿鑿,鑿空凌虛,幾于說夢。昔人所謂李斯狗枷、相如犢鼻,直可笑也。”
不曉得張爾葆收藏了多少西貝貨。這回他的寶庫里又要添一件應該不算古物了,不過這青銅碑絕對是獨一無二,稱為寶貝倒也恰當。
話說回來,年代越往后,失傳的古董寶物越多,這是一定的。
比如王莽頭顱、孔子木屐和劉邦斬蛇劍,妥妥的寶貝。公元295年洛陽武庫失火,被焚毀了。
“庫火,華懼因此變作,列兵固守,然后救之。故累代之寶及漢高斬蛇劍、王莽頭、孔子屐等盡焚焉。”
據說司馬遷當年還見過大量孔子遺物,孔子用過的琴啊,穿過的衣服啊等等,到最后居然只剩一雙木屐了。然后也被燒毀了。可惜。
還有秦始皇用的傳國玉璽,和氏璧鐫刻而成。秦之后,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
得之則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歷代欲謀帝王之位者你爭我奪,致使傳國璽屢易其主。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李存勖滅后梁,建后唐,傳國璽轉歸后唐。僅僅十幾年,后唐廢帝李從珂被契丹和石敬瑭擊敗,持玉璽登樓自燒,傳國之寶至此下落不明。
自宋代起,忽隱忽現的傳國玉璽基本就是仿造之贗品,不去說它了。
到末代皇帝溥儀被驅逐出宮,馮玉祥還追問來著,溥儀說丫挺的根本就沒那玩意兒。
其實清宮里還是有一方的,刻文也是“受命于天既壽永昌”。那玉璽是乾隆時期揚州人從舊運河道里挖出來的,外觀跟史書上的描述差特別遠,十全老賊當場就鑒定是假的。
再寶貝也不過是死物罷了,文化傳承更要緊,這回李自成要保護好永樂大典。
回到府邸,王鐸越發對大統領客氣了,小心翼翼伺候著。
李自成反過來勸他說,讖語經不起考證,只是糊弄愚夫愚婦罷了。即便有一二應驗,純屬巧合,王老爺不用糾結。
王鐸期期艾艾一番,又輾轉反側兩天,然后開始討教革命軍綱領路線何解。
李自成很高興。
進入五月份,曹文詔、張全昌及馬科等還在甘肅剿流寇。陜西官軍過黃河還要再等幾個月。
竄入上黨的農民軍越聚越多,七八萬張嘴,吃完王家吃李家,吃完趙家吃周家,肆無忌憚。
僅有的兩三千官軍只能自保,作用有限。冀南兵備道王肇生心力憔悴,加急文書一封接一封的往上面送。
張道濬、吳開先這些原本會率領鄉兵四處征剿流寇的,這回由于李自成的原因,沒出動。
各縣、各鄉鎮暫時只能自求多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