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帶積存的、、等全部發出去刊印。
書冊內容全部由大白話寫就,還加了簡單的標點符號,保證識字的人都能看明白。
為啥會有艱澀難懂的“文言文”
舉個例子說明
“歐陽公在翰林時,常與同院出游。有奔馬斃犬,公曰試書其一事。
一曰有犬臥于通衢,逸馬蹄而殺之。
一曰有馬逸于街衢,臥犬遭之而斃。
公曰使子修史,萬卷未已也。”
歐陽修這個宋朝人已經不缺紙了,再往前到秦始皇時代是刻竹簡,要是文字不精練能把人累死。
就算雕版印刷也費勁,所以書籍當然用文言好,用字少,省事省成本。
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文言有著相對穩定的語法方式。
這種穩定性保證了各地域操方言的人能同等交流。這也是“書同文”的意義。
你要是“我手寫我口”,那讓廣東人寫一段話,保證外地人看不懂。
另外,自古都寫文言文,習慣成自然,或許后人覺得沒必要改。
再一個原因是,能接受教育的是上層人,老爺怎么可能跟泥腿子平起平坐有必要劃清界限保持優越感。沒經過專門學習的人看不懂文言,這就區分開階層了。
來,翻譯一下“吾射不亦精乎”。
至于他們日常說話,當然還是口語大白話,不會像書面語那么難懂。
比如著名的朱元璋圣旨“告訴百姓每
韓霖剛處理完幾件公事,童生王紀又送來一份底稿
韓霖看得津津有味。
文章前面比較了歷代儒家之不同,后面就開始胡扯。老韓不得不提起紅筆在稿子上畫個。
好看歸好看,可內容實在是太過分了。
孔府魚肉百姓、欺男霸女是有的。明朝大家王世貞就非常憤怒的說夫使貪縱放僻,敗倫亂紀之人而稱孔子徒,乳臭之人鮮衣怒馬而后孔氏,而曰尊之厚之,于乎,不以桀哉
某些孔家人可以千刀萬剮。
他們有錯歸有錯,寫出來沒問題,可居然說孔家被蒙韃換種了這讓“萬世師表”情何以堪
韓霖明白李自成編寫各種冊子的用意,可實打實的黑材料已經足夠用了,犯不著胡謅這些不著調的玩意兒。下作
“此稿不能用,你回去再斟酌斟酌。”
王紀小心翼翼問“那副對聯能不能采用”
上聯前降蒙元,昨降逆明,何足道哉。方明白善勸進家有余慶。
下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全都忘了。只記得識時務者為俊杰。
橫批萬世師表
自古以來,沒有哪方勢力能搶在衍圣公投降之前占領曲阜。
韓霖嘆口氣,“大統領一直教導我們要實事求是、言必實證。既然有據可查,那也不用為尊者諱。”
王紀挺高興,看來自己寫的對聯還不錯。等下個月新報紙籌劃好,自己穩穩當當去做個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