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朱家后來一直在約束宗室人口。比如成化年間規定,親王只能有妻妾五人。西門大官人妻妾都八人呢,妥妥的比親王還幸福。
到正德年間,朝廷又加碼規定,凡生母來歷不明者,一律不得納入宗室。
到嘉靖年間,又出了新方案。以郡王為例,要年過二十五仍然無子,才允許選配兩名妾過三十歲無子的可以有四個妾。
多提一嘴。大明平民百姓納妾也有規定,“民年四十以上無子者方聽娶妾,違者笞四十。”
當然,后來沒人遵守就是了。
澤州近兩任知州官聲都不錯。
前個月黃圖昌因父喪離職,“士民泣送百余里不絕,為明三百年第一云云。”
順便他的師爺也跟著跑了。狗日的,白送了他幾千兩銀子。
現任知州王胤長有一首
非我不愛錢,我愛誰不愛
敲骨吸人髓,天理良心壞。
逼人賣田產,把來我置蓋。
逼人鬻妻孥,把來我養賴。
逼人借銀錢,把來我放債。
人哭我歡喜,有些不痛快。
我見愛錢人,當身遭禍害。
又見愛錢人,子孫為乞丐。
空落愛錢名,唾罵千年在。
我有愛錢方,人己兩無害。
少吃一只雞,可買五日菜。
少穿一尺綢,舉家有鋪戴。
儉用勝貪圖,吾鼎尤當愛。
“流寇”入上黨,知州王胤長知道官軍靠不住。那幫丘八大爺只會“尾賊而不見賊,驚賊而不殺賊”。于是他在郊外設立新營,募兵上千。
再加上澤州城池堅固,“流寇”輕易不敢冒犯。
可是王胤長心里不踏實,日夜巡城,即便積勞成疾,仍支床于城頭督事。
然而,最令他頭疼的還是應酬官軍。
“賊去兵來,中貴總戎接踵而至。索餉如虎,毒害如狼,其視州牧不啻幾上肉。”
王胤長勉力維持,盡量應酬官軍,“不令怒亦不令喜”。
必須把那幫大爺伺候著,不然“軍無糧則必擾民,民無糧則必從賊,賊無糧則必變流賊,則天下無了日矣。”
老王是個明白人啊,可有啥用
十八日后半晌,革命軍和澤州兵在吳王山下對峙。
指揮同知陳承業一看“流寇”旗號,轉憂為喜,急忙出營前去拜見大統領。
城里得到喜訊,有個士紳就對張承寵說“既是革命軍,指揮使”
老張怒瞪一眼,“你不要瞎說話啊,我與流賊不共戴天”
他又轉頭對知州大義凜然道“賊寇勢大,非能力敵。陳家世襲指揮使百五十年,為國盡忠就在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