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收”這個稱謂早在元代就有了,明代軍中的哨探或間諜依然沿用。
因為他們白天黑夜的在外打探敵情,晚上可能回不了營地休息,所以稱為“夜不收”。
它在各支軍隊里又有其他別稱墩夜、直撥、橫撥、遠哨夜不收、哨撥夜探、撥夜等等。
夜不收在各軍里的人數不定。
比如山西鎮某營有1500人,其中夜不收52名,分為前后左右四哨,前哨21名,后哨11名,左哨10名,右哨10名。
戚繼光每營設有夜不收50名。
茅元儀武備志講練軍編制時,每千總下設有夜不收6名,每中軍設有夜不收8名,每哨也有夜不收50名。
然而營制并不是都設有夜不收50名。比如山海關營只設有30名夜不收,喜峰口營有216名,而古北口營有夜不收400名。
這應當就是根據防區的實際情況,靈活應變的結果。
夜不收不僅在邊軍里有,其他衛所、營兵中也有普遍設立。軍隊里哪能少了偵察兵。
夜不收需要專門訓練,各路在春秋兩次進行操練,還要定期進行考核定級,測驗弓馬、膂力、膽氣、謀略等。此外還需要能熟悉山川地理,道路遠近險阻,善于書寫計算等要求。
夜不收的主要工作還是刺探軍情,參與作戰并斬獲敵人首級的情況并不普遍,同時也因為偵查任務的隱蔽性需求,出邊哨探的人數一般不超過10人,一旦遭遇敵軍,通常會被殺死、殺傷或者俘虜,因此他們的軍功ki方式與其他兵種有些不一樣。
核算的標準一般是以偵查的敵情是否準確為主。
嘉靖24年,題準“夜不收哨探虜情得實,照斬首一顆例,賞銀三十兩。”
隆慶元年,題準“薊鎮夜不收,深入虜營哨探得實,如果賊犯保障無失,或挫斬虜首70顆以上,其哨探之人,比照獲功事例,升一級;不愿升者,賞銀五十兩。如出境哨探被賊殺傷,亦照陣亡、陣傷例,優恤升賞。”
功勞大的夜不收,甚至可以升授世襲一級。
自然,夜不收當中并不缺乏謊報軍情、收取賄賂的通賊小人。考慮到他們的情報如果被錯誤的傳播出去,那么危害后果是很大的。所以,夜不收在執行任務中存在的問題被制定了一套詳細而又嚴格的獎懲制度。
最基本的,比如早前邊軍里看守墩臺的夜不收,如果暫未有任務的,要戴上枷號在墩臺上守哨。這措施真是令人無話可說。
其余還有發配苦寒之地為軍之類的說法。
最炸天的是戚繼光,人家的軍法森然滴很。凡是行營,夜不收沒有親眼看到賊軍、親自去刺探軍情的,回來蝦扯蛋的,傳遞不實軍情的,了望失真的,搜索之后遺漏敵人的,影響軍事的等等,通通送他兩個字斬首
比如明代萬歷年間出版的著名兵書陣記,上面記載的夜不收各種失誤及搔操作的后果是,斬首、斬首、斬首
任誰都知道偵察兵在軍事中的重要性,然而,明軍里面的夜不收,餉銀一般,沒比其他兵丁高到哪去。
夜不收總旗郝尚久在一家農戶吃飽喝足,帶領小弟們剛出門溜達到大路上,遠處奔來一支騎兵隊。
“這怕不是有數百騎”郝尚久心下著慌。
雖然西邊還有四五個縣沒被大順軍攻占,但是殘余的明軍里不可能找出這么大一隊騎兵了。
對方的來歷不言而喻。
“撤退”
郝尚久急忙招呼一聲,帶著十來個小弟快馬加鞭,掉頭就往回跑。
樊巡撫還沒去剿短毛,先要跟張獻忠打一仗了。
短毛大統領這次沒有簡單的遣散俘虜。
鹽兵們沒啥用,自然被派去挖坑埋尸首。
毛葫蘆兵們被集合起來,先把幾個大頭目拉出來放一邊。殺是不會的,只是擔心當官的會挑撥是非。相對來說,小兵們比較淳樸一些。
李自成沒時間給他們洗腦,直接告知,所有人被緊急征用,不管愿不愿意,今天必須去跟明軍打仗。
抗命的格殺勿論;聽話的事后補發五兩銀子。
在明晃晃的刀槍威逼下,毛葫蘆兵只能認命。
原管隊楊英在投誠一事上表現優秀,現在被臨時提拔為毛葫蘆兵小統領,負責帶領這一支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