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殖民時代之前的歐洲,這種封建制度是非常低效的,可以說是治理失能。
比較一下殖民時代之前天朝的國家規模、朝廷結構、城市規模、征稅能力、戰爭組織規模、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就能證明這一點。
所以說以歐洲落后的封建制,若沒有大航海時代,它不可能發展出資奔主義。
然而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封建自治制度,反而在殖民過程中表現出了亮眼的高效。
因為它能最大程度激發人的自私自利,從而快速搶占殖民地。因為搶到了就是自己占大部分利益,好處不用全部上交給國家。
自治制度的壞處在于,時間一長就和本土離心離德,產生新的利益團體。
而且歐洲佬們只想從殖民地獲得利潤。擴張殖民地是為了廉價原材料和傾銷市場,但放棄治理、建設當地,和擴張領土不同。
以上兩種因素一結合,后果不難想象。
因此歐洲的殖民模式存在先天病根,所以之后出現了米國獨立,也產生了“拉美化”這種現象。
秦始皇2000年前就把這么落后的制度改掉了。
所以,到了明清時期,在越發皇帝集權的情況下,他們會允許有人脫離掌控去海外開疆拓土
不可能。
天朝歷代的整體架構完全是朝廷集權的,這種制度最適合農耕文明。它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興修水利,抵御災害,以及生產資料和工具的再分配都需要一個強力的朝廷。
而資笨主義需要的是小朝廷,這樣才有空間演化出強大的資本利益團體。
所以集權的天朝根本不可能誕生出原生性的資笨主義。
當然,其中還有些其他原因。比如財政手段、金融業之類。
古人不知道經濟危機是怎么回事。最早有記載的經濟危機就發生在“文景之治”的時候。
表面上的繁榮富足,潛藏著的卻是社會貧富差距迅速擴大。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沒看到隱患,反而不斷的發動外戰。功績顯赫的同時,朝廷財政卻吃不消了。
西漢時期的商業繁榮與國家總體經濟的發展并不總是同步的。
武帝解決方式就是“代田法”、收商業稅、打擊豪強、賣官鬻爵、貨幣改革、鹽鐵專賣等等。
著名的鹽鐵會議上,很多官員反對朝廷干預經濟,反對實行鹽鐵專賣。但當被問到如果不執行國有化,戰爭開支從哪里出,國家財政怎么保障時,卻又都無言以對。
“經濟”一詞本意就是經世濟民。古代民本經濟觀著眼于安邦定國,以富民、養民為基礎。
“富民”是天朝古代民本經濟觀的重要內容。富民就是要輕徭薄賦、藏富于民。
“養民”是天朝古代民本經濟觀的一個重要理念。這一理念在抵御自然災害、備荒賑濟等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鹽鐵專賣”一出現,相當于“與民爭利”。當然,這個民所指的是商人,并不是廣義上的民眾。
“算緡告緡”、“鹽鐵專賣”、“限民名田”等在當時看來褒貶不一的措施,用后世眼光來看就是國家干預經濟進行財稅體制改革。
那些改革有利于當時小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場經濟,拖累了民間工商業的發展,讓繁榮的商貿業發展一時陷入停滯。可以說是有利有弊。
漢武帝一方面改革制度,增強了國家的財政能力和對地方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著重打擊了殘存于社會中的不穩定因素。從兩個方面為王朝的穩定了有利條件,因而當晚年出現流民動亂時,西漢王朝才能夠度過危機。
通過國家機器來壟斷原屬于商人手中的利益,這正是后面天朝建立的大一統社會能夠繁榮昌盛發展的原因。
然而直到最后一個皇帝被推翻,各代帝王將相也沒有探索出能夠解決國家機器和商品經濟共同發展的方案。
因為當時的人不清楚經濟危機的本質,只看到了市場商業過于繁榮帶來的不穩定因素,所以歷朝歷代都對商業不友好,遠不如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