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歷十五年,論干支則為丁亥,屬豬。當日四海升平,全年并無大事可敘。縱是氣候有點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間時疫流行,旱情延及山東,南直隸卻又因降雨過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但這種小災小患,以我國幅員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只要小事未曾釀成大災,也就無關宏旨。總之,在歷史上,萬歷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
用黃仁宇大佬的話來說,萬歷十五年可以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年份。
宋應星就出生在這個無關緊要的年份。
宋應星是江西奉新縣人,他的祖上真的很闊宋應星的曾爺爺的爺爺官拜吏部尚書;高祖宋迪嘉也干到了吏部尚書;曾爺爺宋景更厲害,先后干了工部、吏部、兵部尚書。
不過到了宋應星的爺爺,開始走下坡路,僅是個舉人了。宋應星他爹更不行,只能花錢捐了個秀才。
宋應星還算比較爭氣,先是順利考上秀才,然后在縣學里的時間除了研究四書五經外,其余的各種雜書也都看。
他有沒有看過金梅不清楚,但他一定讀過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和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沈括離的太遠,李時珍在宋應星上小學的時候還健在。
據說宋應星對李時珍十分拜服,還特意去研究了一下那位人物。結果他發現,李時珍竟然是一個三次會試都沒出頭的人。一個考試都考不出來的學渣,竟然能編寫出本草綱目,這事對宋應星的心理沖擊很大。
萬歷四十三年他和親哥哥宋應升同時考中舉人。第二年他們去京城會試,卻名落孫山。
然后一直考啊考啊,三年三年又三年又又又,從萬歷考到天啟考到崇禎元年,都沒戲。比李時珍考的次數還多。
宋應星也從單身青年變成了兩個娃的爹。
倆兄弟都一把年紀了,從此遂絕科舉之念。
說到天工開物這部工藝百科全書,當然不是宋應星一個人閉門造車研究出來的。
他是把歷年從各處學到的農業和手工業等知識作了一個總結,并對技術經驗作了概括,使一個個、一項項的農業、手工業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然后著述成文字。
也就是說,天工開物里面的內容,絕大部分明代就已經存在,只是沒人寫出來記錄它。這也是天朝古代科技傳承方面的一種悲哀。
當然,宋應星也有很多自己的新見解。他非常注意從一般現象中發現本質,在自然科學理論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分別體現在生物學、化學和物理學方面。
這年月,如果不是知名人物,想出版一本大部頭很難。因為要刻板、發行啥的成本很大。書商們又不會冒風險干賠本買賣。所以很多人出書只能自費。
但是宋應星祖上的榮光早就不在了,自家也落魄的挺窮。因此天工開物寫出來后只能束之高閣,沒法面世。
他說“傷哉,貧也欲購奇考證,而乏洛下之資;欲招致同人商略膺真,而缺陳思之館。隨其孤陋見聞,藏諸方寸而寫之,豈有當哉”
大概意思就是,貧窮限制了我,沒有錢購買參考資料,也沒有條件邀集其他人集思廣益完善內容,以我個人的本事只能寫成這個樣子了,能不傷心嗎
宋家的窮日子一直過到嘉慶年間。宋應星的族譜到此而斷,估計是窮的連后人都沒有了閑話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