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那幫人不能為我所用,那么,當大順國的使館在葡萄芽建立之后,他們就可以提前蒙主的召喚了。方法論什么的也就不會再出現了
還是說回宋應星以及他的巨著。
窮舉人的嘔心瀝血之作天工開物在國內遭受冷遇,在海外卻火得一塌糊涂。這恐怕是老宋萬萬沒想到的。
清軍入關后,前廣州知府宋應昇正“杜門守喪”,聽聞消息后痛心疾首,隨后便響應勤王號召,將包括妻子嫁妝在內的資產全捐了出去。清軍席卷江南,宋應昇服毒自殺。
估計服毒一說有些美化吧,七十歲的人了,因為悲傷過世也有可能。不然哥哥自殺殉國,弟弟歸隱茍活不太好聽。
宋應星本人在貧困中度過了晚年時光,大約在康熙五年1666年七十九歲時離開人世。
臨終前,他還告誡兒孫一不參加科舉,二不去做官,只在家鄉安心耕讀,以書香傳家。
宋應星大概率并沒有剃發。
當時明朝遺民逃避剃頭的三種方式
隱逸山林,代表人物王夫之。結果就是他的學術基本無人知晚清才發掘出來,且生活極度困苦。
削發為僧,代表人物呂留良。這種就哭笑不得,宋明理學辟了500年的佛,結果就這
遠渡重洋,代表人物朱舜水。不過大部分人去的是高力、安南越、南洋等地,去日笨的是少數。
所以宋應星隱居在老家,近似于采用了第一種方式。
而且,清初對剃發管的沒那么嚴,老宋是有可能避免的。
比如,無錫人華鳳超,因拒絕剃發,自清軍進入江南之后,便“閉門不出,已七年矣”。直至某日參加侄輩婚禮,才因“鬢發宛然”而遭人告發。他被捕后仍不愿屈服,終于被殺害。
顧炎武也是堅持到順治十二年前后,才因為仇家陷害而剃發
比如,活到1677年的陳確約比宋應星晚去世十余年,則在入清后給自己做了幾頂竹冠戴。他宣布從此以后,將戴著這些竹冠“以游人間”,度過殘余的人生。
另一位遺民余若水,則無論春夏秋冬,常年戴一頂“皂帽”,即便最親近的友人,也見不到他的腦袋頂。
比如,活到1696年的屈大均約比宋應星晚去世了三十年,為規避留剃發辮子,入清后便選擇像女性一樣在頭上挽出一個小發髻。他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髻人說,聲稱自己之所以留發髻,是為“常思為女子”。
而且,宋應星的老家早期可算不上在大清治下,那邊長期處于南明、農民軍與滿清拉鋸的狀態。誰有空管一個鄉下人剃頭呢。
等到滿清完全占據后,老宋都七十多歲的人了,估計頭發也掉的差不多了,要么就是地中海,哪還用剃什么頭啊。,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