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次的李自成特別關注這一點,他想讓張成多活幾年。
張成去了江南,自然不會在太行山死于左良玉之手。可惜那家伙不讓人省心,到金陵沒幾天就和本地社團干了起來。
開始還算小打小鬧,后來一腳踢到了鐵板。
有道是強龍難壓地頭蛇。
如果那條地頭蛇的后臺正好又是徐弘基,那張成有幾條命都不夠死的。玉皇大帝都救不了他
徐弘基沒啥名氣,可他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爹,是徐達。就是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明朝開國第一名將魏國公徐達。
徐弘基是第十代魏國公。
話說朱棣造反成功后遷都北上,由此開始行使雙京制。也即是金陵仍然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行正班底。
兩百多年下來,金陵各衙門多為虛銜,公務清閑,任職官員沒有實權。雖說他們的官位不低于京城相對應的衙門官員。
比如金陵各部里面最沒事做的莫過于金陵都察院,所謂“院在太平門外,惟操江、全院間來同堂。四五御史,雍容禮貌,體統森嚴,殊無事事。”
當然,也不能說金陵這一套班底完全沒用。
金陵戶部負責征收南直隸以及浙姜、江稀、湖廣諸省的稅糧,同時還負責漕運、全國黃冊的收藏和管理、全國鹽引勘合。
尤其是鹽引勘合,明朝從始至終,南驚戶部一直負責這一事務,其中只有2年例外。
正德三年,劉瑾變法,由北驚戶部負責,“南驚引板,俱令銷毀”。但在正德五年,劉瑾被誅后戶部奏請“刷印鹽引,仍隸南驚戶部”,獲得批準。此后一直未變。
南驚兵部負責南驚地區的守備,當地的49個衛都隸屬南驚兵部尚書指揮。
楠京吏部負責南驚地區官員六年一度的京察考功,北驚吏部不得干涉。
南驚刑部負責南驚諸司、公侯伯府、京衛所的刑名。大太監劉瑾就曾經因為某個南驚刑部尚書依法斷案不逢迎他而矯詔令其致仕。可見南驚刑部也有相當的司法權力。
南驚工部的職責與北驚的工部相仿,只是管轄地區限于南驚及附近各省。此外,南驚工部也負責部分南方的稅收。
另外,南驚戶部刷印鹽引勘合的銅版要由南驚工部負責鑄造。
南京禮部倒是沒有太多職權,因為皇帝又不來南驚,禮儀祭祀活動并不多。
不過平時南驚的最高行正幾構卻不是南驚的六部,而是南驚的守備會議。
即是掛“參贊機務”銜的南驚兵部尚書,會同鎮守太監和南驚守備勛臣共同管理南驚的全部事務。
所以后來的史可法才有那么重要的地位,因為他當時正是南驚兵部尚書。
北驚六部里面吏部尚書被稱為“天官”,可以掌握四品以下官員的升遷任免。但是在南驚,兵部尚書才是六部里面最特殊的存在,實權很大,所謂“故其職視五部為特重云”。
說了半天,只是為說明第十代魏國公徐弘基,他就是掌管全南驚的全部事務的兵部尚書、鎮守太監、守備勛臣中的一員。
早在萬歷二十三年,徐弘基就擔任了南驚守備,成為三巨頭之一。掌節制南驚諸衛所,及南驚留守、防護事務。
雖然在天啟元年,徐弘基的守備職務暫時被擼下去了,但人家的地位仍然不減。
實際上,天地會香主張成壓根就沒資格得罪魏國公徐弘基。兩者中間差著十層樓呢。,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