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順軍攻下懷慶府城后,蔣發、李自奇等人終于不再猶豫,果斷“投賊”了。
不過李春茂也做了兩手準備,他讓堂弟李自奇一大家子投短毛,但是他本人明面上卻不投。以防萬一明軍打過來后沒法收拾。
腳踩兩只船,好算計。
話說李春茂早年把四兒子李巖過繼給了兄弟李春玉。
李春玉,字精白,萬歷癢生,田業百畝,開封、杞縣業有糧行。
李巖之前在唐村千載寺習文練武,為啥跑來杞縣了
一來是李春茂的保全之策,不想讓李家人全留在短毛治下,所以讓李巖來杞縣投奔開糧行的李春玉。再說本來就過繼了,李春玉才是正經爹。
另外就是李巖惹事了,不得不躲一躲。
他的姑表親、溫縣陳家溝陳王廷跟人起沖突,李巖強出頭打死了人,為逃避官府追捕就跑出來了。
小李萬萬沒想到,都躲的這么遠,居然又看到了大順的旗幟。
不過他對大順正策還是了解的,對方不會禍害百姓。所以杞縣不會遭什么大的麻煩。
李巖還勸說他爹不要害怕,人家李春玉淡定地呵呵一笑。
老李做為大糧商,早跟大順勾搭起來了。畢竟短毛大統領給出的價格真不錯。有錢賺當然不會推辭。
黎知縣剛走進縣衙,李自成帶著隊伍飛奔而來。
短毛大統領原本沒打算在杞縣多停留,可是聽說縣里有兩個知縣,興趣來了。
前知縣宋玫,家里一堆親戚都在外做官,且不提他們了。老宋后來做到工部右侍郎,接著“上疑比私植黨,革職歸。”
崇禎十五年韃子入寇,一路打到宋玫的山東老家,城遂破,死之。
至于來接任的黎玉田,將來會是明朝最后一任遼東巡撫。
崇禎末,吳三桂是遼東總兵。但明末的遼東地區,吳三桂一開始只是諸多總兵中的其中一個,只不過到了1644年他已經是僅剩下的一個、同時也是官階最高的總兵。
而總兵之職,原本只有統兵權而無調兵權。因為遼東總兵只是個地區總兵,地區總兵的上司既有官階上同正二品的巡撫,也有一品的總督。
所以吳三桂的2個上司都是有調兵權的。他們分別是總督薊遼保定軍務兵部尚書王永吉遼東巡撫兼都察院右僉都御使黎玉田。
1644年三月,崇禎下詔升吳三桂為平西伯、唐通為定西伯、左良玉為寧南伯、黃得功為靖南伯。命令他們盡快進京勤王。
其中唐通投降了李自成,左良玉與黃得功等關內軍隊在之前的作戰失利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并沒有與大順軍交過戰,李自成攻占京城時也沒有前往救援。
到了此時崇禎才明白,那些軍頭靠不住了,再不調關外軍隊勤王,京城就保不住了。所以立即下詔王永吉總督關外軍隊與吳三桂一起棄守寧遠,遷徒邊民,進京勤王。
那幫人還在半路磨磨蹭蹭時,李自成已經攻破京師。
原本王永吉是“老大”,黎玉田是“老二”,吳三桂是“老三”。但是這之后,吳三桂一個武人居然一躍超過了2位文官成了“老大”。上下身份兌換,王永吉和黎玉田都成了吳三桂的“幕僚”。
因為遼軍已變成了“吳家軍”,只是在名義上還受2位文官節制。崇禎都上吊了,吳三桂自然不用再鳥那兩位文官。
身為陜稀人的黎玉田借著去京城談判的機會投降了大順,被委任為大順政權四穿節度使,隨同馬科帶兵前往四川。
但不巧的是這個時間李自成在山海關戰敗了,被韃子一路追擊。最后馬科投韃,黎玉田先是跑回老家,隨后也投韃了。
至于原來的老大薊遼總督王永吉,看形勢不妙溜到南方,加入了南明小朝廷。不過后來大勢已去,終究還是投了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