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人才濟濟,多的是男子能做宰相,這樣舉世無雙的女子則必須放在他身邊。
這份私心還不宜表露,他信守與柳竹秋的約定,慫恿皇帝召見她。
慶德帝打量兒子在替寵臣邀官,也想正式見一見溫霄寒,說“去年太后生辰,溫霄寒所獻的萬壽圖畫得很好。你去問問,他近期若有新畫作,就帶來讓朕賞鑒。”
朱昀曦傳話柳竹秋,三日后安排她在觀鶴園面圣。
柳竹秋早前在茶樓與慶德帝吃茶聊天,見面還得裝出大驚惶恐的樣子來。
慶德帝含笑赦免她的不敬之罪,和藹道“當日與晴云一場敘談,如沐春風,回味悠遠。朕早思召見,今日方才得便。”
柳竹秋叩首告罪“草民愚鈍粗鄙,冒瀆天威,不勝惶恐之至。”
慶德帝賜她平身,命她呈上畫作。
柳竹秋說“草民近來有感時事,信手涂鴉兩卷,伏惟陛下過目。”
今日莊世珍伴駕,接過她手里的畫卷放到慶德帝跟前,次第展開。
第一幅畫是豪紳飲宴圖,畫中男女個個“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3”,舉著金樽玉盞,吃著百味珍饈,一派饕餮盛宴,酣歌恒舞。
第二幅畫是流民逃亡圖,畫中災民無不滿面塵灰,鵠面鳥形,穿著破如襤褸的衣衫,有的甚至衣不蔽體,一簇簇扶老攜幼,撲爬哭號,猶如人間地獄。
慶德帝只看畫面已品出譏諷之意,再看那流民圖的左側畫著一塊“平荊襄碑”,一群流民正圍著那塊碑痛哭流涕。
這景象明顯在指代先帝時期荊襄一地的鎮亂事件。
當年朝廷下令驅趕荊襄流民,引發了一場多達百萬人參與的大暴動。
先帝命一重臣總督湖廣荊襄軍務征討叛賊,這大官不分青紅皂白,見著流民一律剿殺,逼迫押送百萬人回歸原籍。
在“還鄉”途中數十萬人慘遭疫病、饑渴折磨而死。
這場瘋狂的大屠殺后叛亂得以平息,大官得意地在十堰一地樹起一塊“平荊襄碑”。
遭受屠戮的流民和正義之士都對他的殘酷暴行深為憤慨,將這塊坐落在累累白骨之上,涂滿鮮血的“平荊襄碑”稱為“墮淚碑”。
慶德帝以“孝”著稱,最忌臣下詆毀先帝,看到這項不光彩的記錄頓感不快,臉色瞬間沉下去。
朱昀曦見狀忙假意喝問柳竹秋“溫霄寒,你畫的是什么”
柳竹秋沉著道“稟殿下,草民聽荊襄地區來京的人士說那里的百姓受戰亂摧殘,致使餓殍遍野,尸骨盈山。而臨近州縣的豪紳們依然日日花天酒地,只等流民們被逐回原籍,他們就能得到更多可供壓榨的奴隸。草民有感黎民蒙難,國家失財,于是即興畫了這兩幅畫。”
關于流民的慘狀慶德帝從小到老聽過無數版本,早已麻木,只認定這是威脅國家安定的毒瘤,哪怕血流成河也要堅決割除。
因溫霄寒觸了霉頭,本欲斥責,忽聽他說到“國家失財”四字,不禁提起注意,問他“何謂失財”
柳竹秋躬身奏告“古代荊襄本是富庶之地,昔年劉備因得荊州而立,由此入主西蜀得與曹魏、東吳三分天下。唐時的著名詩人如李白、白居易等都曾作詩贊嘆當地的繁華盛景。后經數代戰亂才淪為不毛之地,但這數十年來經過幾代人的開墾,許多荒地都變成了沃野良田,另外還有廣袤的林地和礦產資源,都是可汲取的財源。倘若朝廷能在當地重設州縣,準許流民隨處附籍,讓他們成為編戶納糧當差。不僅能不費一兵一卒平息暴、亂,還可為朝廷增加大量賦稅。草民聽說單是這次出兵鎮亂已花去百萬軍餉,而收編流民每年的創收豈止百萬,這一來一去就是雙倍的損失呀。”
任何道理都不及利益能打動人心,尤其是視天下財富為私人產業的皇帝。
慶德帝細算這筆帳確實肉痛,認真詢問“以前也有人提過這類辦法,但都沒有具體措施,晴云心中可有成算”
柳竹秋說“草民認為可沿用東晉時期僑置郡縣的辦法,讓靠近各縣的流民附籍,在遠離各縣的流民地區建立州縣,編排里甲,放寬徭役,讓流民們安穩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