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竹秋說“證據我們多得是,夫人派使者去北京就能了解清楚。張欽為求自保,欺騙安臘塔汗,妄圖將貴部拖入戰爭深淵,還請夫人對可汗言明內情,千萬別被奸賊利用。”
談話起了作用,次日一早安臘塔汗的使者便來召見她。
她騎馬深入幅員遼闊的營地,來到安臘塔汗那金碧輝煌的巨大帳篷前,由兩位衣飾鮮艷的侍女帶領入內。
帳篷寬敞得如同宮殿,氈壁上裝飾著各類珍寶掛件和數十盞巨大的牛頭燈。
帳內圍坐著上百名部落貴族和他們的隨從,每個人都服飾絢麗,佩戴價值連城的首飾和寶刀。
安臘塔汗與金海桐并肩坐在鋪著厚厚白狼皮的王座上,從頭到腳閃耀著金銀珠寶的光輝。
柳竹秋站在百尺見方的氍毹中央向他們揖拜,而后落落大方地說出來意。
安臘塔汗命人賜座,詢問中國開出了怎樣的和談條件。
柳竹秋有條不紊闡述己方的態度和擬定的措施,包括冊封安臘塔汗為韃靼王,雙方通貢,陸續在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等邊境重鎮開通馬市,除官市外,雙方皆可設立民間的互市,讓漢蒙百姓自由貿易。
安臘塔汗昨天聽了金海桐的稟報,已與親信和頭領們商議過,內部也傾向和談,但對方先求上門來,不多占點便宜是傻子。
他斜遞眼色,一名大臣起身對柳竹秋說“你們提的條件我們需要商議再看是否接受,另外要求你們每年要向我們支付二十萬兩銀子的歲幣。”
柳竹秋來之前孟亭元代表慶德帝授予她和蕭其臻一定權限,韃靼人若索要歲幣,二十萬兩以內都可應允。
現在對方提出的金額正好在權限內,但柳竹秋并不想答應。談判猶如做買賣,必須將己方的利益最大化,不能放棄任何講價的可能。
她微微一笑,對那大臣說“敢問大人,往常蒙漢兩族百姓做貿易,哪一方的商品銷量更大”
大臣說“你們的茶葉、鹽和絲織品在草原很受歡迎,我們的皮貨藥材銷路也很好,兩邊基本差不多吧。”
柳竹秋又問“那蒙民在做交易時,是直接用自己的貨物去交換漢民的商品,還是花錢購買”
大臣回答“我們的人不喜歡用錢幣。你們的朝廷又禁止漢民用銀子銅錢跟我們結算,所以民間一般實行以物換物。”
柳竹秋總結“據您的說法,兩國的貿易供需是持平的。相互給出的貨品售價也比較公道。如果我朝每年支付貴部二十萬兩銀子,那些漢族商人知道貴部手里有了錢,定會將貨品提價銷售,以前一匹馬就能換得五匹布,以后必須用兩匹馬來換,您說到時吃虧的是誰呢”
大臣反駁“我們拿銀子又不是為了做生意,是打造兵器壯大軍隊,以便更好的保衛可汗,維持草原上的秩序。”
柳竹秋笑道“貴部招兵買馬要花錢吧,銀子到了士兵和馬販手里都會流向市場,他們過日子少不了茶葉鹽和布帛這類必需品,仍舊會去漢民手中購買。有錢的蒙民多了,對這些商品的需求就會增加,一出現供不應求,漢商們更要漲價了。”
她靠生意經向對方陳述拿現銀的弊端,那大臣忙向安臘塔汗鞠躬,得他點頭后轉身與同僚們嘰里咕嚕商議。
等達成一致意見再用蒙語向安臘塔汗奏報。
安臘塔汗又點了點頭,大臣便對柳竹秋說“我們可以不要銀子,你們就把二十萬兩銀子折算成茶葉鹽和布帛以后給我們吧。”
并且按當前的市價規定了貨品數額。
這點柳竹秋寸步不讓“貨品的售價是隨產量波動的,遇到年成不好的時節產量少,價格就貴,比如茶葉和布帛,今年豐收價格低,說不定明年就漲價了,假如以貨代幣也只能按當年的市價結算。”
只規定金額,不限定貨品數額,兌換比例就能摻水,到時隨便找些荒欠漲價之類的理由少支付一部分,錢就省下來了。
蒙古人不傻,堅決要求按他們的意見來,談判陷入僵持。
金海桐見柳竹秋據理力爭,向安臘塔汗耳語,獲得丈夫同意后高聲說“溫大人,你們這樣爭來爭去太費時間,昨天我見你射箭很準,不如同我比試一場,誰贏了就聽誰的。”
對手不肯妥協,磨破嘴皮估計也討不來好,這辦法倒是個機會。
柳竹秋對騎射很自信,沉著接受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