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蒙兩族之間的關系絕非一紙合約能夠保障,想讓邊境長治久安,必須通過持續友好交流來化解歷史遺留的矛盾。
金海桐能主動開啟話題正中她下懷,馬上見機說“漢人是常和北方民族交戰,但過去數千年我們進行的都是防御戰,偶爾兼顧反擊,從沒主動侵犯過對方啊。”
金海桐心里存著與她相近的目的,想兵不血刃地實現蒙古部落的繁榮穩定,要做到這點離不開與中原王朝的經貿往來。
見柳竹秋接茬,認真與之辯論。
“你們中土地大物博,有大片的良田可以耕種莊稼,除災荒年月,其余時候收獲的糧食都足夠養活國人,還有分工精細的手工行業能滿足人民的各種需求。我們草原就不同了,一年四季
大部分時間處于寒凍,莊稼無法在這里生長。人民只能依靠畜牧業過活,而且受氣候制約,即使在夏秋季節囤草也經常熬不過冬天。要是遇上疾病或嚴寒,辛苦飼養的牛羊就將成片死去。生存環境比你們漢人惡劣得多,過日子還必須依賴你們生產的糧食、茶鹽布帛和各種生活用品。在這種情況下,你們的朝廷還時常粗暴地關閉通商口岸,禁止漢民與我們做買賣,我們的人為了活下去,只好南侵去搶劫過冬的物資了。”
柳竹秋讀史書,北方民族的確經常在秋冬季和干旱時節對中原發動侵擾,這次出塞了解了韃靼人的生活狀況,知道金海桐揭示的正是兩族頻繁征戰的根源。
總結起來不過二字活命。
看出彼此不謀而合,她從容交涉“蒙古人擁有強大的騎兵,且全民皆兵,打起仗來十分驍勇。可是占領中原的土地后卻沒有能力治理,也沒有國力進行持久戰。打仗這種事總會流血傷亡,終不如相互促進,和睦共處。在下此次來正是為了促成兩國的長久和平,希望以后能進一步完善和約條款,開通更多互市,增進官方民間的多領域交流,保護兩國百姓遠離戰爭。”
金海桐喜道“如果你能說服你們的皇帝準許更多的漢商來邊境貿易,整頓邊貿市場,讓官員嚴厲懲治那些坑害蒙民的奸商,切實保護我族人民的利益,我也可以向你保證,在我和可汗掌權期間絕不叫我們的騎兵越過長城。”
她對漢人的皇帝缺乏信心,說完憂嘆“你們的官方書籍稱我們為胡虜,皇帝大概也很瞧不起我們,會答應這些條件嗎”
柳竹秋忙說“吾皇乃仁義之君,誠所謂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素以仁慈之心看待異邦之民。另外蒙古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夫人熟讀我族經史,該知道司馬遷的史記。上面記載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夏后氏就是大禹一族,也是我們漢族的先祖,所以漢蒙兩族其實同宗同源,因生活環境不同才導致文化習俗出現差異。”
金海桐驚喜“真的嗎如果我們的祖先相同,那我們就不算異族,是同胞了。”
柳竹秋篤定點頭“正是,我們出自同一祖先,不該自相殘殺,愿夫人今后能與在下一道維護漢蒙和平,早日實現和同為一家的宏愿。”
她眺望遼闊天地,樂觀地憧憬未來,趁興吟詠“大漠狼煙歇,窮邊鼓角眠。天清羌笛遠,風寂雁聲傳。客宿關山外,花簇青冢2邊。長城無戰事,征夫共歸田。”
金海桐沒聽過這首詩,問她出自何處。
柳竹秋笑道“這是在下即興吟誦的,讓夫人見笑了。”
金海桐聽人介紹過溫霄寒的才名,直夸她名不虛傳,與她擊掌,定下永不侵犯的約誓。
她們的關系又拉近了一步,金海桐舉起編好的草環要為柳竹秋戴上。
柳竹秋忙脫下大帽,喜滋滋探身讓她將那頂做工精美的草環戴在自己頭上。
金海桐細瞅,更覺她生得俊俏喜人,不禁笑問“你長得好看又有才華,一定有很多人愛慕你,你現在有心愛的男子嗎”
這女子有種令人心折的魅力,柳竹秋不愿對她撒謊,誠實地點了點頭。
“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他高貴美麗,溫柔善良,總之非常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