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知道陛下宣召學生所為何事?”
“前日張貼的皇榜你看了嗎?”
“看了。”
“那你該清楚如今朝中奸臣當道,圖謀不軌者甚眾。他們仗著陛下即位不久,根基未穩,挖空心思阻撓陛下實行的善政,不僅恣意造謠敗壞圣譽,更悍然弒君。皇后的死只是其一,太皇太后、竇妃母子、陳維遠、楊自力也是他們害死的,他們還操控太醫院,連陛下都險遭毒手。”
辛萬青及其手下還有太醫院的人入獄后經不住酷刑,供出了部分同謀。但柳竹秋的目的不止于案件本身,她需要擴大打擊范圍,用屠殺徹底震懾公器私用的士紳集團。
朱昀曦給了她殺人的刀,這劊子手還得慎重擇選。既要具備殺人如藨的狠,發奸摘覆的精,又須忠誠果敢,心懷正氣。
張體乾是首先躍入她腦海的人選。
他祖父曾提督東廠,通曉特務手段,他從小耳聞目睹,比正經當差的還在行。天賦素質都過關,還有舉人的身份,直接授予武官職銜合乎法度。
她趁張體乾出離憤怒時說:“你還記得當初我教你讀史,跟你說過的武后重用酷吏的原因嗎?”
那時她總結了八個字“排除異己,獨攬大權”。
張體乾了然,慨然拱手道:“學生明白了,其實學生早對當前的世風不滿,朝野中的腐朽勢力相互勾結,沆瀣一氣。他們像麥田里的蓬草,仗著枝葉粗大搶走陽光雨露,老百姓就像病懨懨的莊稼,遲早被他們禍害光。對付蓬草得用鐮刀,學生愿做周興、來俊臣,即使將來陛下要我入甕受炙,學生也無怨悔。”
柳竹秋為他的決心而欣慰,懇切寄語:“我讓你學酷吏的手段,但不想你跟他們同樣下場。你有能臣之資,我還指望你砥礪上進,做國之棟梁呢。現在教你三點,也是陛下對你提出的三項命令,嚴格奉行便可保你日后全身而退。一、不可傷及百姓。二、不可對小官吏下手。三、牢記我當日一再強調的做人宗旨。‘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不危害百姓的利益,不破壞朝廷行政體系的正常運轉,只專注打擊把持政務的高官,便可保社會秩序穩定,用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
借力打力的計策見效神速,以京城為中心自上而下的“鋤奸懲貪”風潮席卷全國。
朝中挾朋樹黨的大官們訇訇落馬,各地百姓也不斷揪斗貪官污吏,大量官員出于避禍、威脅的目的遞交辭表,皇親貴戚們擔心民潮洶涌恐生變亂,請奏皇帝三思慎行。
云杉向還在養病的朱昀曦奏報這些情況,一旁侍藥的柳竹秋先駁斥“民變”論。
“自古只有昏君奸佞才怕百姓,而今老百姓知道陛下在為民做主,且各地衙門也在正常辦公,民眾的生活未受影響,還不致生亂。”
民如水,君如舟,她正要借濤濤江水讓擱淺的船只正常航行。
看到堆積如山的辭表,朱昀曦不免擔心:“辭官的人這么多,朝廷沒那么多候補官員,且新官缺乏經驗,辦事能力肯定不及原來的老官。這樣下去也會導致政務廢弛,攪亂人心啊。”
柳竹秋胸有成竹道:“陛下,這些人拿辭官做威脅,正符合我們的計劃。請您即刻下旨,各衙門職位出缺,就在該司任職十五年以上的吏員里選拔人才替補就職。不拘官位高低,凡能者皆可居之。”
各衙門的公務都靠官員手下的吏員執行,老吏們辦事經驗豐富,大部分對公務的熟悉程度遠勝上司官員,是現成的儲備人才。
柳竹秋還另有深意。
本朝開國初期吏員的升遷并不艱難,能力卓越的照樣能入職中樞,或者做封疆大吏。
后來科舉制逐漸穩定,科甲出身的官員們出于維護階層利益和歧視,在掌權后打壓排擠非科甲出身的官員,通過制定嚴苛的晉升規則一步步切斷了吏員的上位渠道,到后來一個吏員勤勤懇懇干上幾十年頂多混到知縣級別。事業無望,使得這一人群隨波逐流,唯利是圖,從另一方面滋生了腐敗。
“陛下可趁此機會廢除吏員晉升的成規,不拘一格,唯才是舉。這樣可得三點好處:填補官職空缺,解決用人危機,此其一;打破官員吏人之間的壁壘,改善官場的僵化風氣,提高辦事效能,此其二;第三點最要緊,科舉制是士紳階層的基礎,朝廷只通過科舉取士,他們便能一直掌權。為吏員們打開仕途,讓這批人進入官場,形成新勢力牽制士紳,將來您想取消士紳的特權,推行新國策便輕松多了。”
朱昀曦贊許這個對文官集團釜底抽薪的妙計,卻另有顧慮。
“我不斷出重錘打擊那些人,他們傷不了我,定會口誅筆伐誹謗,真把我歪曲成昏君暴君可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