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馬蹄形的坐席區域里有五層包廂有一個樓廊。
三人的座位處于中心區域,幾乎是最好的觀賞地點之一。
良好的環境確實更容易讓人對即將到來的演出充滿期待。
秦鍵目光從舞臺中的三角鋼琴上收回,再度落到了手中的節目單上的第一只曲目。
“第四號大提琴與鋼琴c大調奏鳴曲,作品號102,第一首”
是貝大爺的分割線
19:55。
音樂會前的預備鳴鐘響起。
坐無缺席的現場漸漸安靜了下來。
人們不在做其瑣碎,靜靜地等待著今晚的主角降臨。
偶爾會從某一角落傳出一聲窸窣。
20:00,舞臺一角的門被拉開。
一瞬,現場鴉雀無聲。
下一秒。
身著黑色短禮服的亨利赫爾茨持琴走出。
“嘩”
緊接著觀眾席立馬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像是在致敬這位新一屆楊尼格洛的獲獎者。
亨利迎著掌聲沉著的走到舞臺中央,將琴擺放至身前。
這時跟隨在他身后出場的鋼伴也
他的身后跟著他的鋼伴。
這名鋼伴秦鍵有印象,由于波里尼的原因,他在肖邦大賽正賽開始前就格外關注意大利選手。
此時這名鋼伴的就在初選賽的300人名單里,只是遺憾的是對方并沒有進入最后的小名單。
觀眾席的掌聲落下。
舞臺上的對音開始。
鋼伴坐下調整好琴凳高度便與舞臺中央的亨利互相確定了彼此的音高。
一聲夾雜著清脆點狀鋼琴聲的大提琴在輕柔的劃弦帶出了一片寧靜的綿長。
優美的基調像是預示著今晚的音樂會主題。
此時此刻,整個音樂廳內的所有人都以就位。
五六秒后,亨利在一個仰頭望天的動作過程中抬起了琴弓
琴弓依附至琴弦。
擺臂
翁
翁
翁
一組空靈柔美的下行音律,像是在被感召至舞臺上空的虔誠禱告。
隨后鋼琴加入,音樂向前開始徐徐發展。
這首大提琴與鋼琴的作品的奏鳴曲屬于貝多芬晚期作品中最早的作品。
在經歷了耳聾、疾病、以及爭奪侄子撫養權的失敗,貝多芬的人生可謂走到了真正的谷底。
這部有著近乎于單主題結構設計的作品從某種意義映射出了他是如何走出人生陰暗、重新投身音樂并開啟創作生涯新篇章的重要標志。
整部作品兩個樂章,亨利赫爾茨用精湛的琴技在音樂中描繪出了這一作品的特質。
從秦鍵的個人角度來聽,對方不但在詮釋,而且賦予了獨到的個人理解。
尤其在第二樂章的速度處理上,專業可以各有門類,但音樂是想通的。
第二樂章聽過,他只覺神清氣爽,一掃第一樂章為其帶來的心中結郁。
當然,技巧達人對于音樂表達的節奏把控本就應該具備這種高明的手段。
一曲結束,他已經認可了對方的技術。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