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代完參謀部下發的任務,留下測量篩選建造地堡要塞的士兵,參謀軍官離開圣瑪利亞回返阿雷格里港。
圣瑪利亞,剛收割完玉米的退役士兵在賀炎良指揮下,和巴西戰俘同時開始修筑工作,其中三千戰俘被安排挖土、搬運石頭等最勞累的工作,而退役士兵則負責在圣瑪利亞城堡的原有基礎上加厚加高城墻,拆卸成零散部件的火槍生產器械被退役士兵拉進城堡里,一門門火炮也在吊索的拉動下安置在城堡上方,忙碌的建設工程遍布在圣瑪利亞的城堡和野外地區。
圣瑪利亞退役士兵、戰俘忙碌不停,阿雷格里港同樣是一派建設的景象。
巴拉圭境內和巴西軍隊交戰,幾次戰斗下來,華人獨立軍總共俘虜兩萬七千巴西軍隊,加上從巴拉圭手中移交的五千巴西俘虜,華人獨立軍手中的俘虜數量達到三萬兩千人,三萬多俘虜都是上好的免費勞動力,給賀炎良送去三千俘虜,埃雷欣、南卡希亞斯兩個靠近巴西人勢力的地方各送去五千人俘虜,再加上其他一些地方調撥出去的俘虜,留在阿雷格里港的巴西戰俘還有一萬五千人,一萬五千巴西戰俘全部被安排在連接大海的帕圖斯湖港口加固和修建炮臺。
華人獨立軍海軍部隊沒有正式成軍,海上戰斗力不足的海軍部隊需要港口處的炮臺和防御工事提供保護,所以在巴西人修建的炮臺基礎上,六門新規劃的炮臺正在緊張建造中,新規劃的六門火炮分布在港口東西兩面,每面新增三門火炮,與巴西人留下的火炮一同組成保衛港口的核心力量。
光有炮臺不能讓李明遠放心軍艦的安全,炮臺外側,在巴拉圭戰事中繳獲的被擊毀的炮艇和失去戰斗力的風帆戰艦全部被拆掉,炮艇和戰船上面的火炮則拆卸下來安裝在炮臺外側,形成外圍防護火力,
而外圍炮臺和港口炮臺之間則由二十五艘炮艇組成游擊艦隊,利用炮艇體積小、活動靈活的優勢襲擾巴西軍隊的進攻,同時二十五艘炮艇還將擔任預警作用,當巡邏外海的海軍部隊發布敵軍來襲警告后,二十五艘炮艇會在最短時間內將繳獲的水雷布散在港口外面的湖面上,充當阻擋巴西軍艦的第一道防線。
近代水雷最早出現在1769年的俄土戰爭期間,當時俄國工兵初次嘗試使用漂雷,炸毀了土耳其通向杜那依的浮橋。此后,各型水雷不斷地被研制和改進,并廣泛使用,19世紀中期,俄國人b·c·亞圖比發明了電解液觸發錨雷。在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沙皇俄國曾將這種觸發錨雷應用于港灣防御戰中。
然后在美國南北戰爭中,水雷也在海上作戰中發揮出重要作用。
李明遠剛聽到繳獲到水雷的時候十分高興,以為可以大量布設水雷阻擋巴西軍艦的海上進攻,不過看到繳獲的水雷后,這種念頭立刻被打消了,繳獲的水雷數量不多,充其量只夠布設一次使用,而且阿雷格里港也沒有生產水雷的工廠。
繳獲的水雷用過一次就沒了,囑托正在訓練的華人海軍保存好水雷,等到交戰的時候再取出來使用后,李明遠感覺是時候再次花錢購買武器和武器生產器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