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中憑城據守,失去兵力調動的靈活性,無法集中優勢兵力擊破敵軍。
南里奧格蘭公國以華人獨立軍起家,建國以前歷次大勝并不意味著華人士兵能夠完全碾壓南美各國部隊,各次交戰,華人部隊和敵軍軍隊數量的比例大多高于3:1,在戰爭中調動,集中優勢兵力應敵才是華人部隊獲勝的關鍵,如果起義戰爭中雙方兵力相當,華人部隊即使獲勝也將付出重大代價,然后在一次次戰斗中被削弱,最終全軍覆沒。
未雨綢繆,事事細心籌劃是李明遠在前世當傭兵時養成的習慣,依靠小心謹慎、力求穩妥的性格特點,他帶領部隊一路路走了過來,而面對立國之后新的局勢變化同樣大意不得。
阿根廷北部地廣人稀,資源豐富,華人日后要想擴張勢力范圍,少不得和阿根廷人起沖突,因此,兩方在先天上具有矛盾,除非一個國家主動認輸,否則沖突不可避免。
而認輸的話,李明遠不甘心,十九世紀下半葉是第二次工業革命迅猛發展的時期,大量歐洲移民通過新的交通工具涌入南美州,如果李明遠不在歐洲移民涌入前擴張領土范圍,以后不再會有新的機會,所以李明遠退讓的可能性幾乎沒有,而阿根廷人更不會答應讓出北部領土。
既然矛盾不可調節,李明遠就要為以后做打算,大戰結束,巴西忙于處理內部事務,沒有精力介入外部事務,而南里奧格蘭需要安置新移民、發展基礎工業,也不會投入新的戰爭,這時候,米西奧內斯沖突的爆發就形成了一個突破點。
巴拉圭增兵米西奧內斯,阿根廷針鋒相對派兵增援爭議地區,局部沖突爆發的戰爭規模雖然比不上巴拉圭大戰,不過持續進行的戰爭會慢慢流干阿根廷的血,迫使阿根廷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戰爭上,拖延他們從歐洲移民的腳步。
阿根廷移民推遲,南里奧格蘭將贏得更多的發展時間,然后在一個特點的時機,利用英法等國視線被吸引到歐洲的時候,一次發力,占領阿根廷北部,實現華人實力的再一次大擴充。
李明遠等待的時機不是他個人臆測,而是發生在一年半后的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是一次德意志統一戰爭,戰爭的發起者不是暗中擴軍備戰的普魯士,而是由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首先宣戰,進攻德意志萊茵蘭地區。
普法戰爭前法國是歐陸第一大國,自恃陸軍歐洲第一、海軍力量強大的拿破侖三世在世界各地擴張法國的勢力范圍,因此與英國形成巨大矛盾,英國女王維多利亞曾說過“拿破侖三世是個到處惹事生非的人。”表達對拿破侖三世在歐洲肆意擴張領土的不滿。
戰爭爆發時,英國是抱著借普魯士的手教訓法國,打壓法國擴張氣焰,誰知道歐陸無敵的法國軍隊在普魯士面前不堪一擊。
1870年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宣戰,戰爭開始后,法軍接連敗北。9月2日,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親率近十萬名法軍在色當投降。
從拿破侖三世帶領幾十萬大軍殺入德意志,到認輸投降,不過一個多月時間,英國的政府高官們還沒有反應過來,戰爭就以另一種方式結束,而踩著法國士兵成立的德意志帝國超出了英國的意料,為了繼續維持歐洲大陸均衡的政策,英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研究對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歐洲事務,因此,普法戰爭就是華人再次擴張的機會,而在這之前,米西奧內斯沖突也是一次試探阿根廷人的機會。
十二月十七日,兩個傳令兵持李明遠命令抵達城外軍營,接到命令后,第二混成旅和炮兵旅一部結束訓練,向米西奧內斯地區的圣佩得羅移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