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隊按照既定方向航行,一個小時后抵達大伊巴島南部港口。
大伊巴島屬于英國在加勒比海的殖民地,華人雇傭英國船只運輸華工后,英國人答應開放加勒比地區殖民地港口給運輸船隊停泊修整,而且不收取運輸船隊的停靠費。
免收停泊費算是英國人給予交易的一個附帶好處,而對于能夠剩下一筆開支,華人當然不會拒絕。
大伊巴島人口稀少,因為南里奧格蘭大規模運輸華工的行動,使島上出現了一定的人口增長。
港口附近,一部分黑人自由民和印度人在英國人的指揮,拉動韁繩、固定船只錨點,一隊隊剪去辮子的華工排隊下船,到華人士兵指定的地方修整。
陳森和候泰元在華工全部下船后,留下部分士兵在船上警戒,最后才走下船。
大伊納瓜島南部港口原本沒有什么建筑物,不過前一段時間島上來了十多個人身自由的華人,他們砍伐島上的小樹,很快建成兩間簡陋的木屋,用來招待來往航行的運輸船隊。
鴉片戰爭過后,實行兩百年的海禁政策在列強的反對下宣布廢除,在其后的一百多年來,中國人,主要是東南沿海省份的勞動人民,大規模出國謀生,每年平均在10萬人以上,累計出國人次超過1000萬人,足跡遍及全世界,形成了“海水到處,便有華僑”的格局。
北美華工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也有一部分華工。
1865年2月,美國人雇傭的首批華工走上了鐵路建設工地。華工勤勞克苦的工作得到美國人認同,在接下來幾年,美國人大規模從大陸招收華工,到運輸船隊在古巴行動為止,在美華工約在三萬左右,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在鐵路工地和淘金礦場勞作。
和古巴、秘魯以華工為奴隸相比,美國的華工處境稍微好一點,一些完成勞動協議的華工獲得自由,開始以自由人的身份活動在美洲地區。
南美州的秘魯、古巴華工人數量遠遠高于美國,距離南里奧格蘭相對較近,加上當地華工集中分布的優勢,前兩批引進華工的行動放在秘魯和古巴。
美國的太平洋鐵路工程明年結束,在這之前,他們不會允許華工離開,因此,想要從美國引進華工需要等到明年。
大伊納巴島上新來的十多個自由華人不是來自北美大陸,而是從英國人管轄的其他島嶼進入的。
英國的加勒比殖民地主要勞力是黑人和印度人,華人的數量只占很少一部分。
十多個華人的頭目是一個名叫梁興的約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他十多年前就來到英國加勒比殖民地牙買加島討生活,經過辛苦打拼,掙下一筆殷實的家業,并且娶了一個白人和印第安混血的女人為妻子。
家庭孩子和財產家業都在牙買加,因此聽到華人在南里奧格蘭立國后,梁興沒有下定決心移民南里奧格蘭,而是借著運輸船隊停泊在大伊納瓜島的機會,一邊開設一個小商棧獲取新的收入,一邊打探南里奧格蘭的內部消息。
“桂新,別忙著擺弄你的剃頭物件,過來幫我核算下賬本。”
梁興檢查好商棧中的貨物,朝外喊道。
“梁東家,我馬上就來。”
外面的漢子說著把剃頭物件擺放好,扶著右腿一瘸一拐趕來。
梁興拿著算盤對著賬本核算,看到走進來的漢子,開口道:“老陳,我看你是擺忙活了,你沒看到外面的華工都是光頭嗎?他們的辮子都被剪掉了,沒有辮子,誰來找你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