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政分離的第三步是將工業體系劃分到政府管轄下,將立國以來建立的大大小小企業的性質變更為國有企業。
國有企業實行政府與國民共同持股經營的模式,國家占據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企業股份,剩余股份由王室、企業員工和有功將士三方按照貢獻大小分配。
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使民眾養成君主即國家的習慣性認識,加上李明遠帶領華工起義以來做出的諸多貢獻,因此,在企業股份分配上,政府官員和軍隊高級軍官都同意李明遠占據較多的股份。
李明遠是一國君主,國家大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在國有企業中占據多少股份并不是他重點關心的事,不過,作為南里奧格蘭的最高元首,李明遠需要為手下官員、將士做出表率,如果他本人不愿意占有企業股份,下面的官員和軍官、士兵們在功勞遠低于李明遠的情況下,更不好意思伸手討厭股份。
最后在各方討論和協商過后,按照統一標準,國家在每個工廠中戰百分之五十五的股份,李明遠代表王室占百分之十的股份,軍隊有功將領和國防軍部隊占據百分之二十的股份,政府官員占據百分之五的股份,企業員工獲得最后百分之十的股份。
國有企業的控制權在政府手中,軍隊和官員手中握有的股份由李明末代為行使責任,所以,企業股份結構雖然發生了變化,國內大大小小企業的控制權仍然牢牢掌控在李明遠手中。
國內人口資源不足,集中有限力量發展工業和國民經濟是李明遠制定的基本方針,在梳理清楚軍政分離的三個大方面后,李明遠趁著離開前的幾日時間,重新投入繁忙的工作中。
軍事將領、政府官員職能分離以及組建新的學校交給了劉樸和趙延等人負責,而工業方面,則是由李明遠親自過問。
三天時間里,來自一份份工廠的生產數據記錄擺滿了桌面,而在忙碌了三天后,李明遠總算對南里奧格蘭的工業發展狀況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紡織業是與國民生活最緊密相關的一個行業,也是華人社會幾千年來最具優勢的行業之一。在工業革命之前,紡織業主要依靠人工操作,生產效率低下,導致一些精致的絲質產品價格高昂,而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以英國為首的列強國家運用新的生產技術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生產規模,在倫敦,一座座工廠中堆滿了生產出來的紡織品,然后由蒸汽貨輪裝載運送到萬里之外的遠東地區,傾銷到絲綢發源地的中原大陸。
受到英國廉價紡織產品的排擠,大陸蘇、松、常等地傳統的手工紡織作坊紛紛破產,許許多多的紡織女工淪落到街頭賣身的地步,而收獲廣大商品市場的大英帝國則在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強大。
紡織業是一個低技術含量的行業,同時也是關系到國民生活和國家穩定的重要行業。
在英國打開大陸市場、全面傾銷紡織品的時期,距離并不遙遠的海的另一邊,日本國開始實行維新改革運動,國家自上而下頒布改革法令,通過制定對本國紡織業有利的政策支持本土紡織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