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棉花為原料制作生產出來的布匹質量要高于亞麻,因此,李明遠并未改變南里奧格蘭的經濟農業結構,只是派人從大陸和歐洲等地引進一些其他類別的經濟植物,使國內的經濟農業結構更加全面。
桑樹養蠶是華夏聞名世界的一項優勢農業,而南里奧格蘭氣候環境與江南地區相同,十分適合作為發展養蠶業的基地,因此,李明遠在交代孫彬的任務中就有從大陸引進桑樹、蠶蟲以及江南破產的紡織女工等部分。
經濟農業的發展增加了華人農民的經濟收入,而一些原本沒有種植經濟作物或者只種植很少部分經濟作物的退役士兵們,在紡織業發展的帶動下也開始在自家田地里種植棉花等經濟作物。
退役的華人士兵和分到土地的華工們都擁有大面積的土地,特別是經歷遠征后退役的華人士兵,分到幾百畝土地后,大部分土地因為人力不足不得不空置下來,幾十畝耕種的土地也因為種植的水稻、大豆過多,收割起來十分耗費力氣。所以和種植經濟作物的收益兩相比較過后,越來越多的退役士兵選擇騰出一部分精力種植經濟作物,而小米等莊稼則按照政府提倡的人均耕種面積種植。
因為紡織業的影響,國內的農業順著經濟農業和傳統農業相結合的方向發展,而作為提供動物皮毛的畜牧業則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
由于巴西、阿根廷等國的經濟封鎖,南里奧格蘭的馬匹、牛羊等牲畜數量在初期一直不高,后來,政府在與美國人就華工引進達成協議后,很快又達成了引進牲畜的協議。
這次交易是南里奧格蘭進行的最大一場牲畜引進交易,根據協議內容,南里奧格蘭以低于市價一成的價格從美國一次性購買兩萬匹公馬,四萬匹母馬,一萬頭公牛,四萬五千頭母牛,七萬頭綿羊,還有十萬頭低價處理的野生水牛。
野生水牛馴服難度大,南里奧格蘭方面原本沒有購買野牛的想法,不過聽到美國人開的價格后,南里奧格蘭方面的負責人王有田動心了:一頭野牛的價格僅為水牛價格的十分之一。
美國人開出的價格很低,王有田聽到后迅速向李明遠報告,在得到同意后,又增加了購買十萬頭野牛的協議。
要說美國人為什么會低價處理這批野水水牛,李明遠剛開始還不明白,后來向王有田仔細詢問后才弄清楚,原來美國人在建設太平洋鐵路時,鐵路公司組織公司成員捕獲了上百萬頭野牛,其中除了作為食物被工人吃掉和病死的外,到鐵路修建完成,還有十多萬頭野牛沒有處理掉,因此才想著低價賣給南里奧格蘭方面。
野牛雖然不能用來耕田,不過僅是把這批野牛作為肉牛宰殺,獲得收益也超過從美國人手里購買的價格,而且野牛不僅能夠食用,還可以用來與水牛配種,生出來馴化的下一代水牛。
和美國人的交易進行的比較順利,到1869年十月,購買的牲畜已經全部到達南里奧格蘭,而且一些在運輸過程中受傷的牲畜也進行了有效利用,被李明遠指示食品加工廠制作成罐頭供應部隊食用。
在牲畜養殖上面發展起來的食品加工業是與經濟農業不同的一個方面,養殖的牲畜除了皮毛作為原材料供應紡織廠外,牲畜本身的肉類則可以制作成罐頭保存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