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時間里,來自一份份工廠的生產數據記錄擺滿了桌面,而在忙碌了三天后,李明遠總算對南里奧格蘭的工業發展狀況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紡織業是與國民生活最緊密相關的一個行業,也是華人社會幾千年來最具優勢的行業之一。在工業革命之前,紡織業主要依靠人工操作,生產效率低下,導致一些精致的絲質產品價格高昂,而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以英國為首的列強國家運用新的生產技術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生產規模,在倫敦,一座座工廠中堆滿了生產出來的紡織品,然后由蒸汽貨輪裝載運送到萬里之外的遠東地區,傾銷到絲綢發源地的中原大陸。
受到英國廉價紡織產品的排擠,大陸蘇、松、常等地傳統的手工紡織作坊紛紛破產,許許多多的紡織女工淪落到街頭賣身的地步,而收獲廣大商品市場的大英帝國則在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強大。
紡織業是一個低技術含量的行業,同時也是關系到國民生活和國家穩定的重要行業。
在英國打開大陸市場、全面傾銷紡織品的時期,距離并不遙遠的海的另一邊,日本國開始實行維新改革運動,國家自上而下頒布改革法令,通過制定對本國紡織業有利的政策支持本土紡織業的發展。
維新初期,日本國內主要靠出來原材料和食品、茶葉等農業產物獲取外貿利潤。
在1866年到1868年的出口占比來看,1866年時,食品和原料共占56,紡織品占比25,到1868年,食品和原料共占50,紡織品占比35。
維新變法的最初困難階段,日本利用出口紡織品獲得的利潤為進行工業化積累了第一筆資金,為日后日本經濟崛起奠定了基礎。
不可否認,日本的維新變法有著進步的一面,它使日本擺脫了落后的農業國,將一介小國發展成與西方列強并立的東亞大國。
南里奧格蘭建國初期的情況比日本更險惡,因此,在工業發展方面,李明遠采取了比日本更激進的措施,日本在維新變法初期,紡織業主要依靠政府制定扶持政策,而生產方面則是依靠廉價的勞動力進行人工生產,直到維新變法十多年后,1880年左右才開始引進紡織機械進行產業化生產,而在南里奧格蘭,因為李明遠多了后世的見識,紡織行業一開始就走的是工業化發展的道路。
紡織業從原料到成品包括原棉-紡線-織布、染布四個環節構成,四個環節中除了采集原料需要人工操作,紡線、織布、染布三個主要環節都由機器完成。
在南里奧格蘭的農業基地河套縣(佩洛塔斯),收購上來的棉花、亞麻、羊毛、羊駝毛等原材料被運送到靠海的紡織廠內,然后原料經過紡織機、織布機、印花機、染布機等一系列紡織機械的加工處理變成嶄新的布料,最后出廠的布料一部分作為軍裝原料運送到制衣廠,趕制成黑色或者灰色的軍裝,而另一部分則直接通過一家家新開業的商棧賣給普通的華人。
李明遠購置包括紡織機械在內的工業器械花費了超過一百噸的黃金,不過花費的黃金沒有白費,僅紡織業一項,幾家包含整套紡織機械的紡織廠在經過試生產后,迅速轉入繁忙的正式生產狀態,來自軍隊高達十萬件軍裝的訂單使紡織廠迎來生產的第一個高峰期,而進行工業化生產,產品價格大幅降低后,河套縣的紡織工業基地不僅收獲普通華人的大規模訂單,連作為盟友的巴拉圭人都開始向紡織廠購買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