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橡膠工廠的幾個普魯士技工陪同下檢驗完新產品的性能后,李明遠表揚了一番參與生產的員工,接著以政府的名義給予他們一部分獎勵,最后命令隨從將生產出來的充氣輪胎樣品和硬質橡膠管道帶走,來到一家新成立不久的機械制造廠。
以新京地名命名的新京機械制造廠是一家成立不到兩個月的新工廠,工廠內的技工全部是從各個機械廠抽調的華工,沒有一個普魯士人。
走進戒備嚴密的機械制造廠內部,工廠主要車間內十幾個華人技工整齊的站成一排,迎接李明遠一行人。
“老王頭,我吩咐你生產的產品搞好了沒有?”
李明遠大步跨進車間大門,直接問道。
“洋井和洋車各自生產出四十個樣品,只需要殿下帶來的橡膠產品配件就可以進行組裝。”
一個四十多歲身材矮小的華人陪笑道。
“東西都帶來了,按照我交給的結構圖,先組裝兩個完整樣品看看。”
李明遠掃視下車間內擺成兩排的機械產品,擺擺手道。
“遵命殿下。”老廠長對著李明遠行了一禮,
招呼五六個華人技工接過隨從帶來的橡膠產生零件,然后開始鼓搗兩個機械產品。
約摸二十分鐘過后,滿手黑乎乎的老廠長完成了組裝,兩個在后世非常常見的產品出現在車間內眾人眼中。
車間內生產出來的兩種產生技術含量并不是太高,不過他們的發明或者說是改進,對于普通人的生活卻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兩件產品中的第一件在歐洲社會已經被發明了半個多世紀,車間內見過它樣式的華工們習慣性的稱呼它為洋車,而李明遠則更喜歡稱呼它為自行車。
對于西方人生產出來的產品,華工們習慣在名稱前面加一個洋字,比如已經在南里奧格蘭建廠生產的火柴被華人稱為洋火,水泥被稱為洋泥,還有1853年由荷蘭人發明的煤油燈被稱為洋燈等。洋燈需要以石油作為燃料,由于南里奧格蘭缺少石油資源,煤油燈的價格比較昂貴,普通華人很少接觸到煤油燈,只有在鐵礦場、煤炭開采場等礦產區才配置有煤油燈。
給西方人生產出來的產生冠以洋字開頭的名稱主要源自普通百姓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理,李明遠沒有在這件事上強行改變民眾的稱呼問題,而對于車間內經過合理改進的新式自行車,李明遠打算以后世的名稱給它命令。
“自行車”看著大致符合后世樣式的新產品,李明遠脫口而出一個新名詞。
“老王頭,這個產品既然是咱們第一個進行改進生產出來的,就不要用洋人起的名字,我看不如起名為自行車?你們看合不合適?”
“產品構造圖紙是殿下親自動手畫出,自然應該由殿下來命令。”
老廠長恭敬道。
“自行車?這家伙會自己動?”看到眼前這個怪模怪樣的東西,一個年輕的華人士兵驚訝道。
“呵呵,小兄弟是沒有見過洋人騎著洋車趕路,這東西可不會自己動,需要人騎在上面才行,看,就像騎馬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