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不用費心了,我還能撐得住。”陳國柱立著腰,強撐著道。
陳國柱雖然性子要強,耐不住身體確實大不如前,在李明遠的執意要求下,最后做了下來。
十九世紀時期,近五十歲的年齡已經算得上老人,陳國柱和比他年紀小一些的張安松、李三斗三人在巴拉圭戰爭過后,身體健康狀況都出現衰弱的情況,只不過張安松、李三斗兩人的身體比陳國柱好一些,沒有達到影響指揮作戰的地步。
陳國柱三人的身份比較特殊,他們即是侍王李世賢留下來保護他的部下,在某種意義上,他們也是李明遠的叔父輩,李明遠不想看到他們因為疾病折磨和繁雜的部隊事務羈絆而不能得到一個舒適的后半生。
老一輩的軍人逐漸凋零,李明遠無論是為了他們的后半生健康還是部隊的良好發展,都要提前開始考慮新老軍官接替的事情。
年輕一輩軍官中王大山、趙永增性格沉穩,適合作為領軍一方的軍事將領,而王小山、李漢、周大牛等人要么因為缺少磨練,要么是因為性格原因,暫時不適合擔當高級軍官的職務。
在腦海中對國防軍年輕一輩軍官一番審視,李明遠發現距離建設一支優秀的近代化軍隊,還有很多困難。
南里奧格蘭本土缺乏足夠的后備高級將領,李明遠不得不提前將目光轉向南洋和大陸地區。
劉永福、陳尚發、陳宗柏、葉成林、吳鳳典都是在歷史留名的軍事將領,孫彬在電報中對他們也都非常賞識。
真英雄在亂世中總有出頭的機會,雖然劉永福等人因為國防軍的崛起,改變了原有的人生軌跡,不過在與安南的戰爭中,照樣立下不小的功勞。孫彬在安南地區穩定后,后續幾年內進行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不高,借著南洋穩定發展的時機,把他們調到南里奧格蘭進行重點培養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仔細思慮好調派劉永福等人的得失利弊,李明遠對南洋的后續規劃做出一些調整。
首先是按照張安松提出的意見,增援一團野戰軍士兵和一批武器裝備隨船隊支援南洋部隊,其次從南洋抽調一批精壯農民軍士兵隨劉永福等人返回南里奧格蘭,實行南洋、本土部隊的調換。
最后便是加強情報工作的建設,在日本、大陸、南洋等地增加情報人員,實現情報工作的提前布局。
南洋、本土部隊實行輪換制度能夠保證本土對南洋部隊的絕對控制,劉樸、張安松等人同樣同意李明遠的做法,不過對于李明遠花費大力氣擴展在日本的情報工作,大部分人都表示不理解。
“殿下,在大陸和南洋布置情報人員能夠擴大我軍對當地華人的影響,可是倭國與我軍毫無關系,把寶貴的情報人員安插在倭國,職下不明白對我軍有何好處?”
“劉樸,你也是這樣認為嗎?”
張安松說罷,李明遠問向沒有說話的劉樸。
“職下和張師長一樣的看法,不過世子殿下思慮長遠,我想世子殿下一定有別人不知道的考慮。”
“你倒是會說話。”李明遠調笑一句,接著做出解釋道“日本是撮爾小國不假,不過日本人在某些方面確實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你們應該都知道日本在去年進行明治維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