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擴充的部隊整合初期戰斗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不過在基層軍官和骨干士官以老帶新的模式下,能夠幫助新兵盡可能短時間內適應戰場環境,完成新兵到一個合格戰爭的轉換。
第一混成旅主力一分為三拆分至其他戰場,劉永福手下直接指揮的第一混成旅士兵只有一千余人,而第三警備旅六千余士兵中充斥著一半左右的新兵。
第一混成旅一部、第三警備旅、工兵、炮兵、后勤等諸部兵力加起來,劉永福三人手下勉強有一萬多人部隊,兩天前分派戰斗任務時,劉永福曾經向李明遠提出建議,希望從后方抽調部隊童子營少年兵,增強部隊的實力,然而卻遭到李明遠的拒絕。
秉承太平軍和后世主要大國的軍事傳統,國防軍也有一只成建制的童子軍部隊。
但是和太平軍時期的童子軍不同,童子營只招收戰爭遺孤、從大陸招收的孤兒以及部分參軍意愿強烈的平民家庭子弟。
童子營經過數年擴充,十二至十五歲之間的少年兵數量突破一萬人,人數維持在一萬五千人左右,十二歲以下少年兵四萬人,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童子營是對陸軍中學教育的補充與完善,每年進入陸軍中學的青年學員,至少有三分之二來自童子營,因此,很多平民家庭把加入童子營當做成為軍官的捷徑,紛紛將男童送入童子營讀書。
太平軍后期將領里面,像英王陳玉成、慕王譚紹光、護王陳坤書、諧王譚體元以及李明遠生父侍王李世賢都是童子營少年兵出身。
信仰單純、作戰勇敢的太平軍少年兵沖打在戰爭的第一線,卻也經常成為太平軍高層奪取勝利的犧牲品。
武漢攻堅戰,陳玉成所部童子營充當敢死隊,死傷慘重,嘉定防守戰,一百余名童子營小兵為掩護太平軍主力撤退,全員戰死。
高層腐敗、大軍節節敗退,底層的童子營士兵為了虛無飄渺的理想流血犧牲,最后得到的只是太平軍高層的背叛與遺棄。
掌權者的殘酷無情在戰爭中赤裸裸的表現出來,自視作為一個理想不曾覆滅的南美華人領袖,李明遠做不到利用童子營少年對他的崇拜,提前將他們消耗在慘烈的戰爭中。
不僅劉永福的請求被拒絕,那些太平軍殘軍出身,以太平軍舊例請求招募十余歲少年組建敢死隊攻城的將領們的要求也被一一駁回。
措辭嚴厲的受到李明遠一番訓斥,劉永福心中剛升起來的一點驕傲旋即被澆滅,與副手賀炎良,以前相熟的貼心幕僚搭成組織班子,在制定作戰計劃時,劉永福多了幾分小心與謹慎。
“布宜諾斯艾利斯方面有殿下親自坐鎮,英軍在那里難以突破,新京城有帕圖斯瀉湖與外海相接,英軍大型軍艦無法靠近港口地區,對新京城威脅有限,但是如果英國軍艦不與我軍糾纏,只留下一部陸軍部隊占據灘頭,布置防御工事牽制我軍行動,而他們的海軍護衛艦、炮艦放棄與我軍糾纏,一路逆流攻擊羅薩里奧、巴拉那城、圣菲城,那樣豈不是攪亂了我軍的作戰部署?”
劉永福冷靜幾分鐘后,提出了自己的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