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兄、史兄、曹兄和我都將在明年畢業,現在學校里面的專業科目已經全部修完,我建議利用現在到畢業之前的半年時間,我等四人結伴到柏林周邊的大型工業廠區面試、實習,提前接觸和德國的工業生產行業,為半年后回國做出更充分的準備!”
“我是鋼鐵冶煉專業的,我想到魯爾區鋼鐵聯合集團面試!”
“我的專業是化學,我想到拜耳公司實習一段時間……”
“我學習的是船舶制造,可能要跑到沿海地區才能找到實習機會”
“我的專業也是鋼鐵冶煉,我和史兄可以同去一家企業面試”……
在四人相繼說出想要去的實習單位后,一同聚集在樹林內的其他華人留學生們也紛紛發言道:“我和李兄、王兄雖然今年剛升入大一,但是我們可以利用假期時間,到工廠實習。”……
“是的,還有我,我也可以抽出假期時間到工廠實習”…………
十一月份的德國天氣到了零度以下,不過樹林內的華人學生們仿佛沒有感受到周邊的寒冷,每個人臉上都帶著蓬勃的朝氣。
“大家靜一靜,聽在下說一句!”
看到情緒高漲的學生們,譚耀勛扯著已經沙啞的嗓子,大聲道:“各位同學們,我們留學的目的是學習科學知識,學習才是第一位的,如果大一、大二的同學課程緊張,完全不必跟著我一塊去到工廠實習,你們也可以把少量的空余時間利用起來,每天放學以后,翻譯一小部分的德文教材,長久堅持下去,柏林大學三百余名留學生,按照每名學生兩年翻譯一本教材的速度,四年時間畢業,單是柏林大學,便可以為本土提供六百本不同專業、不同難易程度的漢化教材。
同學們,本土新生一代幼兒的數量超過四百萬,以后每年,都會有一批數量在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兒童入學就讀,本土懂得外文語言、能書寫專業性外文書籍的人才匱乏,而利用我們留學生學習的專業知識,將德文、英文、法文等外文教材翻譯為中文,可以為本土教育做出深遠的貢獻!”
喉部的疼痛迫使譚耀勛的演講停止了片刻,短短一分鐘之后,他又繼續道“留學生報效國家的路不止到工廠實習一條,但凡對國家有益的事情,我們都應該去嘗試!
現在請同學們到史兄、曹兄那里,把各自選擇的類別登記一下,登記完成后,咱們先聯系在德國留學的其他同學們,然后再根據選擇的工廠、翻譯的教材不同,制定計劃、分派任務。”…………
漢國最早于1871年向德國派遣出第一批留學生,其后十二年間,1871年到1878年,漢國政府向歐洲派遣的留學生總數為3278名,
1879年至1882年三年多時間內,赴外留學生,包括官派和民間自費的人數達到3900人,超過之前七年間官派留學生數量的總和。
官派和民間自費留學生的快速增長,受益于漢國本土政府的財政資金傾斜和本土教育水平的不間斷發展。
根據政府統計數據顯示,1881年6月,第一批本土出生,一共207名經過教育部篩選,在學校表現優秀的十一二歲少年們,在完成五年初級教育后,被派往德國,接受為期約十年的留學生涯,
1882年六月,第二批400名少年留學生被分別派往德國、奧匈帝國,接受中級和高級教育。
漢國科技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背后,是十余年來一直推進的留學生計劃,逐步展現出的效果。
年少的本土新生代們沿著前輩的足跡,相繼走上異國他鄉的留學之路,而他們的前輩,譚耀勛等即將完成或者正在進行著學業的留學生們,則奔走通知、聯系,嘗試著用各自的努力,為國家發展貢獻一份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