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虜伯、魯爾區煤鐵聯合集團、伏爾鏗造船廠拒絕了我們的實習申請?”
“是的,我們接觸到的三家公司中層職員,都表示他們公司的職員數量已經足夠,不需要多余的實習生。”
“會不會因為我們華人的身份,這些德國公使對我們抱有偏見?”
“偏見肯定有,不過我在詢問十多名德國公司職員后,發現大部分公司的情況確實與那些中層公司職員所說的差不多,很多公司產能過剩,生產出來的產品找不到買家,一些公司因為利益受損,已經解雇了二十分之一的員工。”
史錦庸解釋道。
“那怎么辦?能夠去德國公使實習的人只有不到二百人,難道剩下的五百多名同學不管了嗎?”
“德國今年的經濟好像有些不景氣,光是靠我們留學生本身的力量,很難為所有同學找到合適的實習機會,不如我們向駐德國公使館求助,請求胡公使幫助我們聯系愿意接收實習生的公司。”
譚耀勛建議道。
“到工廠實習是為了更好報效國家,胡大人應該會為我們想辦法的。”
史錦庸、曹吉福等人點點頭,都認為譚耀勛的建議可行。
“行,大家都沒有意見,那就由我和銘鐘兄先去拜會胡公使,等到事情辦完后,再和同學們商量后續的實習安排。”
“我們沒有意見,譚兄、潘兄快去快回。”…………
漢國駐德國公使館,正式轉正為駐德國公使不到一年的胡敬德坐在辦公桌前,不時抬起頭看向墻壁上的鐘表。
胡亞德是漢國外交部總長胡亞基三子,生于1848年,時年35歲。
出身漢國功勛家族后代,正值一個官員年富力強的黃金期階段,胡亞德自1880年趕赴德國就任駐德國副使一職后,一直兢兢業業,生怕任職期間出了差錯,耽誤了國家外交發展大局,同時毀了自己的仕途前程。
“有沒有收到腓特烈皇儲殿下拍發的電報?”
胡敬德按耐不住焦急的心情,對身邊的助手詢問道。
“還沒有收到,如果接收到皇儲殿下拍發的電報,電報室會按照公使您下達的指示,第一時間轉到辦公室。”
“你再去催促一遍,讓電報室認真核實,不要貽誤了時間。”
“是,公使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