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國政府對這一最新技術成就作出了迅速反應。
1882年12月,由漢國駐德國公使館牽頭,漢國鋼鐵聯合體迫不及待地將這一技術引入了漢國,漢國的鋼產量由此而出現了突飛猛進的增長。次年,漢國生產托馬斯鋼1782噸,貝塞麥鋼1.1萬噸。
到1889年年初,受到大辦鐵路的影響,
漢國本土的粗鋼產量達到每年24萬噸的規模,生鐵產量達到每年31萬噸。
同一年,世界粗鋼產量達到1000萬噸。
美國以402萬噸居世界首位。
英國排在世界第二,產量增加到353.6萬噸。
德國以201萬噸緊隨英國之后,名列世界第三。
法國雖然排在第四位,但產量僅有70萬噸,與前三強差距甚大。
俄國產量緩慢增長到37.8萬噸,保持世界第五的位置。
而漢國粗鋼產量排在奧匈帝國、意大利之后,排名世界第八。
本土鋼鐵產量大跨步邁入世界前十的行列,本土鐵路總里程由1879年的2000公里長,增長至6000公里,而化工、電氣、內燃機等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代表型行業,更是在漢國得到躍進式發展。
大化工戰略是十年發展規劃的重中之重,立國二十一年,跳躍性發展十年,大化工行業已經成為漢國大工業領域成長最快、最為國民驕傲的民族產業。
高分子化工分支領域,
本土科研人員將硫黃與天然橡膠混合加熱,制得性能較好的彈性材料,
應用于自行車充氣輪胎及其他橡膠制品,用途甚廣。
1887年,利用固特異技術和引入的拉絲技術,漢國化工學會在新京建立第一座人造絲工廠。
煤化工分支領域,
1883年2月,漢國科學院成功地在揚州建成了有化學品回收裝置的焦爐,從煤焦油中提取了大量的芳烴,作為醫藥、染料等工業的原料。
感光材料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