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聳的太華(安第斯山脈)山脈將南美洲分隔成兩個相對獨立的區域,在太華山脈東部,海拔550米的長安新城,從太華山一側吹來的涼爽季風,給正處于盛夏的市民們,帶來了舒適的涼意。
1889年1月初,從帝國最北端的振州、林州,到中部的京畿道、長安,以及最南端的安州,無論當地的氣候環境是炎熱酷暑還是積嚴寒,一年一度傳統春節的日益臨近,都讓本土各地的百姓們真切的體味到喜悅、幸福的氣氛。
春聯、桃符換了一年又一年,在漫長而又不經意間,許多華人移民們已經在南美本土生活了十余年時間,他們的配偶、孩子還有相熟的鄰居百姓,都是在這里出生、相識。
天南海北的百姓匯聚到一處,每逢漢歷新年,一家老小坐在一起,盤算著即將過去一年的收益,在妻子精打細算的叮嚀和孩子天真、無憂的笑語中,男人們或許會從妻子帶著地方口音的南京官話中,咀嚼出一絲鄉愁的味道。
本土的百姓們,百分之七十以上來自兩廣、閩南、江浙地區,粵語、閩南話、帶著南方口音的南京官話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次數最多的三種地方語言,
粵語、閩南話語義、發音與北方話差異較大,其他地區的百姓們學習起來難度相對較高,而南京官話發音接近北方官話,其傳播范圍也涵蓋江淮、兩江地區,曾經在明朝作為官方語言使用,因此,從語言受眾和推廣難易程度等方面考慮,中央政府將南京官話確定為通行語言。
本土官方語言的確定,預示著文化領域改革的進一步深入。
1881年2月,根據李明遠和中央政府的指示,教育部召集近千名本土知名文化學者,開始對漢字簡化、漢語拼音備注等領域進行專門研究與攻堅。
1887年3月下旬,歷時六年時間,經歷四次大規模刪改、校正后,漢國標準簡化漢字和漢語拼音正式發布,由此南京官話成為政府官員、教師、學生、軍隊等職能群體的通用語言,于此同時,粵語、閩南話、江蘇、浙江等各地方方言,也作為大漢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得到相應的重視和保護。
長安新城北側太華門,與中原地區迥異的自然氣候,抵消不了百姓們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期望。
高大寬廣的城門內外,穿著各式衣服、年齡各異的百姓們,臉上帶著喜慶的笑意,簇擁著往返于帝國的政治中心—長安城。
雄偉、壯麗的城墻、寬廣、平坦的水泥、碎石官道、繁華、熱鬧的街市,長安城任意一角顯露的景象,無不向外傳遞著這個新生國家的生機和希望。
長安皇宮、新城的建設工程于1888年前后陸續完工,1888年6月21日,京城一期建設任務完成后,長安建成區面積達到180平方公里。次月中旬,考慮到建成區面積相比之前擴大兩倍有余,長安市政府宣布放松京城人口限制法令,將城內常住居民的數量上限提高至60萬人。